星期三, 2月 12, 2014

中国人创立了世界上最精美辉煌的农业文明

作者:海来特·尼亚孜
来源:作者博客 http://blog.163.com/hltnyz@126/blog/static/11678631200822682335310/
发表时间:2008-03-26 20:23:35

记得在大学死啃那几门中国文史课程时,就觉得时间老是不够用。面对学校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浩如烟海的国文故纸堆,直觉得头晕目眩,感叹什么时候才能读完这些几火车都拉不完的经典“国粹”。经过四年艰难的苦读和钻研,充其量也只能称之为是雾里看花,蜻蜓点水,接触到了博大精深之中华文明的一点皮毛,但也总算入了个门,初步学会了怎样检索古代文史资料目录,如何阅读“经史子集”的方法。后来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才明白,要想读完这些汗牛充栋的“国粹”,必须具备“愚公移山”的精神准备,自己一生读不完,就让儿子继续去读,儿子读不完,就让孙子继续去读。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开卷总是有益的。

常年研习“国粹”最重要的心得体会,是逐渐明白了胡适先生当年为何从“五四运动”的著名旗手,一头扎进故纸堆,成为极力推崇“国粹”,提倡“少讲一些主义,多研究一些问题”的国学大师。正是这位被鲁迅批得狗血喷头的老夫子,在当时中国几乎全盘西化的紧要关头,第一次向国人昭示:在打烂封建王朝,国门洞开,引进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千万不能否定老祖宗,更不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忘掉中华民族赖以修身养性的“国粹”。上下延续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不仅是人类历史上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而且还是中华民族及世界各国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中华文明实际上就是世界上最精美的农业文明,中国人创立了世界上最经典最辉煌的农业文明。

英国当代科学史家李约瑟用了几十年时间,撰写了一部《中国科学史》,以西方学者的视角,第一次向世人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无数的科学技术发明、丰富多采的哲学思想、纵横合阖的春秋诸子百家理论、浩如烟海的文史著作、纷繁复杂的农业国家管理体制和官僚体系、培养多种御用人才的教育和科考制度等物化了的文明成果。他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遥远的东方竟有如此发达、如此精致的泱泱文明大国,并且提出了在学术界很有名的“李约瑟难题”。所谓的“李约瑟难题”,14世纪以前东方文明,特别是中国文明远远高于西方文明,而14世纪以后,为何中国文明落后于西方?“李约瑟难题”成为学术界经常讨论,但无法彻底解释的难题。

的确,14世纪以前到公元前古希腊文明衰败的这段时间里,世界文明的中心转移到了东方的中国,因为比古希腊文明稍晚一点的中国春秋战国年代,是中华农业文明辉煌的开始。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文明,虽然稍微逊色于古希腊文明,但绝对是同等量级的人类文明。暂且不说此时成书的《孙子兵法》,现在早已成为当今各国军事家和企业家经常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宝贝,就说也是此时成书的《尚书》和《论语》,便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哲学伦理著作。《尚书》第一次提出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哲学思想,比莎士比亚提出同样观点的16世纪,整整早了近20个世纪,这就难怪人们经常提起“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俗语了。《尚书》、《论语》尚且如此,那就更别提《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等这些大部头的文史著作了,西方学者如果看懂了这些,肯定会目瞪口呆,惊讶得只怪自己为何没有出生在中国古代。即使这一农业文明到了强弩之末之时,仍然以强大的魅力,就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迅速融合了曾经打败并统治自己的两个强悍的具有草原文化背景的统治集团。

“李约瑟难题”终于被记者的导师——孟驰北老先生的《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破解了,他在该书中提出个观点:草原文化因为是激励人的活性心理元素的,农耕文化则发展人的惰性心理元素,造成了两种文化的心理差异。但是草原文化是动态文化,它无法实行文化的积累,,而农耕文化是静态文化,因此它可以进行文化的塑造、积淀,所以作为物化形态的农业文明远远高于草原文明,中国创造了最精美的农业文明。为什么中国的农业文明在14世纪以后逐渐落后于西方,就是因为农民没有发生社会角色的转型,而西方的牧民却转为商人,草原文化转型为商业文化,这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正如胡适先生当年倡导的一样,在当前我们国家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绝对不能否定老祖宗,忘掉的“国粹”,随意摒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而是要运用各种现代研究方法论,对“国粹”进行深入细致地挖掘、研究和整理,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扬弃;对西方所谓的先进思想,也要根据国情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以中国人自己的方式迈入现代工业社会,发挥中国人特有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老祖宗留下的丰富多采、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创造出比西方工业文明更加辉煌的东方工业文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