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月 15, 2014

以水为中心的人地关系: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文明探微

作者:谢丽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年11月13日第523期

【核心提示】人类活动、水文变化与绿洲荒漠化因果关联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关系。对于和田古绿洲废弃成因的探讨,需要给予具体的案例研究才能获得客观的认识。

人类活动、水文变化与绿洲荒漠化因果关联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关系。对于和田古绿洲废弃成因的探讨,需要给予具体的案例研究才能获得客观的认识。

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为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气候区,年降水量13.1—48.2毫米,蒸发量2450—3137毫米,是世界最干旱地区之一,其主要行政区——和田地区地表基质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昆仑山岩戈壁为主,而仅占3.7%的绿洲破碎为大小不等的数百块,镶嵌于河流沿岸细土平原区,区域生态系统极脆弱,绿洲荒漠化现象频发,西汉以来废弃于全区各流域的古人类聚落遗址逾百处之多。因此,近百年来人们持续探索古绿洲荒漠化的成因,其中人类改变地表径流空间分布被认为是主导原因之一。然而历史时期(西汉至近代)该区利用水资源对河流的影响究竟是怎样的?其对绿洲荒漠化又产生了怎样的作用?迄今还缺乏较充分的实证。本文分析和田近代农业水利状况,以此为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荒漠化研究提供历史验证参照。

河流退缩或非源于农业开发

地表径流是塔里木盆地绿洲生境的基础,而盆地南缘诸河流域空间结构与西、北、东缘有很大区别:西、北、东缘河流流域一般环山前冲积扇扇缘区分布,绿洲边缘生态承载力较强;而南缘河流出山后,大都由南向北直穿洪冲积扇戈壁区、细土扇缘区,即进入沙漠腹地。河水造就了许多沙漠区绿洲,但漠区长年风大沙多,地表垫面水渗漏严重,植被环境严酷,绿洲极易荒漠化,和田现代绿洲以北大漠中有不少古人类聚落遗址,如著名的古克里雅河流域的园沙古城、古尼雅河尾闾的尼雅等遗址,均距现代居民区以北数十公里,而这些古绿洲荒漠化是否因上游农业开发造成河流退缩引起,需要史地实证。

历史时期干扰水循环的社会生产力因素主要为劳动人口,但长期以来该区人口规模总体较小,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对河流变化影响较小。据史书记载测算,西汉时期和田总人口不足5万;东汉时期估计在10万人以上;至北宋前的大宝于阗国时,和田社会发展总体较繁盛,可推测此阶段人口应超过东汉时的规模。

自宋后期至清乾隆的数百年间,和田社会动乱不断,人口锐减。《明史》载,于阗“人民仅万计”。乾隆二十四年(1759)人口统计为44603人,至清末达40余万;近代增长至64余万。因此在传统农业时期,近代和田的经济需求和农业开发能力应最强,而水资源承载力矛盾尖锐。

据1949年《洛浦县农业状况调查表》反映,该县“田地均以土法耕种,农具均系旧式”。落后的生产力制约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当时全区仍无水库调蓄水季,可见该区人口数量与水资源利用率并非成正比关联,因此历史时期因人类农业开发而大幅改变河流流程、流向,并由此导致河流退缩的可能性应该不大。

人力因素并未“过度挤占”生态用水

即使人口增长迫使社会扩大耕地面积,由此增加灌溉量是绿洲经济活动的常态,但受区域河流季节流量的悬殊变化及落后的生产力制约,历史时期该区绿洲农业开发规模客观上也会被抑制。

和田区喀拉喀什河平均径流量,夏秋季约是春季的9倍、冬季的20倍。玉龙喀什河夏秋平均径流量约是春季的10倍、冬季的25倍等。因此,在春播与晚秋季节需要截流灌溉,而此季节河水流量弱小却制约了灌溉面积的扩大,水利纠纷频发即是此具体表现。和田垦区1938—1949年水利纠纷或水荒基本上都发生在每年3—5月或9—10月的缺水季节,而在丰水期的6—8月基本没有水案发生。

落后的生产力导致无力修建水利调蓄工程,更是抑制了河水的充分利用。和田档案认为,绿洲原野荒地大多是肥沃可耕之地,但是因为缺乏灌溉,大多数土地依然闲置。对现有水量,农业灌溉也没有能够尽量利用,其中主要原因有:1.修渠方式尚欠完善;2.灌溉技术低下。现存档案资料显示,和田垦区大规模的水利活动也不过是防洪或修筑龙口、挖干渠等引水工程,蓄水工程仅限于挖小水塘。修建工程的技术水平堪称原始。

受上述因素制约,历史时期和田垦区引河水量应该大致局限在春季流量范围,如“玉龙喀什河……每年补修河堤及渠口,堵坝引水,3月15日起至5月30日止,各乡轮流放水,其数量16立方公尺。6月1日起至8月止,爆发山(水),河内水200立方公尺,百分之八分段入发各乡渠道灌溉”。“墨玉大河……渠内引水,引22立方公尺。山水暴发,河内有180立方公尺,百分之十二可到入各乡渠道使用。”据此进一步分析近代和田、墨玉、洛浦垦区的春、夏灌溉水利用状况。

玉龙喀什河灌区(和田县、洛浦县)春季引水量为16立方米/秒。夏季该河流量200立方米/秒,其中8%被引用灌溉,即与春季引流量相当。按照该区近代水利章程规定,春季两县施行轮灌,那么各县引流该河的最大能力即为16立方米/秒。夏季河水充裕,两县可同时灌溉,最大引流量为32立方米/秒,占夏季该径流量的16%。

喀拉喀什河灌区(和田县、墨玉县)春季引水量为22立方米/秒。夏季流量180立方米/秒中的12%被引用灌溉,也与春季引流量相当。同理,夏季各县引流量增倍,最大引流量为44立方米/秒,约占夏季该径流量的24%。因此,和田传统农业可利用水量的宏观阈值应该相当于春季径流量,此即为农业开发规模的阈值。

这表明,历史时期绿洲农业灌溉对地表径流的时空分布,以及绿洲自然生态系统的水资源影响是有限的,并不因人口的过度增长而过度挤占生态用水。

水利节制垦荒规模

历史时期低下的绿洲农业水利水平客观上节制着农业垦荒规模,这在和田近代耕地变化中得到证实:1939年该区耕地总面积仅为1516402亩,至1944年,耕地总面积达到2903649亩,与1939年相比增长了约90%;而到1948年,全区耕地总面积又回落到2155218亩,表明约50%的新增耕地面积被撂荒。

耕地撂荒表征着绿洲荒漠化现象的发生,主要原因为干旱沙化和盐碱化。干旱沙化与新垦荒地面积增长过快、灌区水量不足直接相关。1942年,洛浦县属四区黄古牙村民报告,该区灌渠下游新垦地甚多,但因缺水而撂荒。1944年墨玉县报告,该县托黑牙村近千亩地因缺乏渠水而被沙化。

灌溉水缺乏固然是耕地撂荒的主因之一,但并不一定表征河流流量不足,也有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等因素影响。1948年洛浦县报告,该县塔瓦克尹也尔地方新垦地12000亩,水渠一道。该地树木成荫,居民百余家。但有八九年时间该地渠口被玉龙大河大水冲坏,屡修屡冲,最终因无法引水灌溉导致耕地撂荒、树木干枯、居民迁徙。类似报告不在少数。另外大片耕地因盐碱化而撂荒也相当普遍,可见生产力低下又会造成流域水循环正常。局域干旱或涝碱荒漠化并存的可能,使该区人类活动、水文变化与绿洲荒漠化因果关联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关系。

近代和田社会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矛盾一方面抑制着灌溉阈值的提高,总体保持了区域水文的自然循环,农业开发对区域生态系统自然演替干扰有限。另一方面,人口增长带来的局域过度开垦、过度樵采,以及河流自然变化等因素,都会引发局域绿洲荒漠化现象的发生,其原因具有较强的时空分异性,因此对于和田古绿洲废弃成因的探讨,需要给予具体的案例研究才能获得客观的认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