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2月 14, 2013

欢迎来到达兰萨拉:中国网络战的焦点

黑客图伯特(西藏)
欢迎来到达兰萨拉:中国网络战的焦点


原文:Hack Tibet--Welcome to Dharamsala, ground zero in China's cyberwar.
作者:Jonanthan Kaiman 发表于2013年12月4日
译者:推友 @yuhui926 译于2013年12月11日
来源:美国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3/12/04/hack_tibet_china_cyberwar
中文转自:http://woeser.middle-way.net/2013/12/blog-post_12.html

达兰萨拉,印度—洛桑西绕嘉措(Lobsang Gyatso Sither)坐在一所图伯特学校礼堂的前面,来自他幻灯演示(PPT)的矩形光线微弱地照亮了他面前的数排学生。“除非你知道会收到附件,否则绝不要打开,”西绕说。学生们点头。讲台上挂着达赖喇嘛的肖像,肖像四周由摇曳的电子蜡烛围着;一只流浪犬在人群后漫步。“绝不要把密码给任何人,”西绕说,并点击下一张幻灯片,上面讲解了使用陌生U盘的危险。“中国政府或其他人可能会控制你的电脑。”

欢迎来到达兰萨拉,它的人口两万,是世界上被黑客入侵频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小城位于印度喜马拉雅郁郁葱葱的山麓,是图伯特流亡精神领袖达赖喇嘛的居住之处。那里也是CTA即“藏人行政中央”(之前称作“西藏流亡政府”),以及众多图伯特媒体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所在地,其中有一些非政府组织被中国政府划入恐怖团体。1959年,在共产党军队暴力镇压拉萨(如今中国西部的西藏自治区的首府)的一次起义后,达赖喇嘛逃到这里。印度热情接受了达赖喇嘛,作为(印度本国)多元宗教的标志,而成千上万的图伯特人跟随而至。根据2009年的一次统计,大约有十三万图伯特人流亡异乡,而达兰萨拉是他们所拥有的最接近政治首都的地方。

这座小城有着古老的气氛。人们的居所紧贴着穿过雪松密林的险峻山路;猕猴们在屋顶上昂首阔步。然而这小城也在朝着未来谨慎地变化与前行。电脑已经变得无处不在了。路边咖啡馆提供双倍意式浓缩咖啡与无线网络服务(密码普遍是“解放图伯特”与“独立”)。年轻的图伯特人抢购苹果手机,这款手机和市场上同类竞争产品的不同之处是它提供了图伯特语言(藏语)的键盘选项。

这座小城的图伯特社区与境内图伯特之间的交流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然而给故乡拨打电话的风险也从未如此之高。“假如我们不使用通信安全通道,在境内图伯特的族人有可能会被指控因为向境外发送敏感信息而遭到起诉,”西绕说,他是图伯特行动中心的现场协调人,该中心总部设在纽约,资助教育项目并向活动人士提供安全通讯系统的训练。

在达兰萨拉既无处不在又无迹可寻的中国政府,以近乎无法被检测和难以追踪的手段设置恶意软件、拦截信息。藏人行政中央的中文网站在八月遭黑客袭击。在图伯特社区内的每个人都是目标,上至达赖喇嘛的办公室,下至任何一个使用智能手机的难民都不例外。

11月初,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提出了一系列要让达赖喇嘛在图伯特“消声”的措施,包括对网络交流的控制打压。“努力实现……敌对势力和十四世达赖集团的声音形象听不到、看不到,” 他在共产党的领导刊物《求是》中这样写。

一种残酷的,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老抗议形式已经在图伯特兴起,北京同时采取了严酷高压与高科技的策略镇压动乱。自2009年2月始,至少有120多位图伯特人在喜马拉雅地区自焚以抗议中国的统治,当中有男有女,有长有幼,有僧有俗。中国当局对此暴力回应,部署军队,切断电话线,强迫僧人们经受严酷的“爱国主义教育”运动。他们将自焚事件归咎于“敌对外国势力”的煽动——主要是指达兰萨拉,当地的支持团体收集激烈的资费抗议信息并将信息传播到国外。专家们认为黑客袭击事件也许是详尽策划行动的一部分:为的是识别潜在抗议者,以图先发制人。

专家说,针对达兰萨拉的网络攻击中,很少是专门以监控或控制城市网络和基础设备为目标。最常见的网络攻击是鱼叉式网络钓鱼攻击:图伯特人,特别是那些为藏人行政中央或倾向独立组织工作的人说他们频繁收到声称是朋友或联系人的奇怪邮件。这些邮件通常包含附件,一旦下载,使用者电脑便会感染恶意软件,使得黑客可以远程控制系统。电脑本质上被共享了;关键词被记录,密码被保存,联系人被下载。一切都被入侵了。

藏人行政中央司政的前顾问吾嘎仓•格桑多杰(Kelsang Aukatsang),仍记得他意识到被黑客入侵时的震惊。2012年7月,吾嘎仓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给美国参议员安排其与司政洛桑森格的会面。第二天早上,美国参议员接到了来自驻华盛顿中国大使馆的意外电话,力劝她不要参加。会面最终根据约定进行。“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这件事——交流信息被截获了,”吾嘎仓说。“你想知道为了感到安全还有什么是可以做的。那是一种切实的危机感,一种受到监视的感觉。”

图伯特流亡政府一半以上的电脑都含有某种恶意软件,新闻官员次仁旺久(Tsering Wangchuk)推测藏人行政中央一半以上的电脑都含有某种恶意软件,“达兰萨拉的多数重要电脑都被入侵了,”他说。13位政府技术人员花费大量时间,仅仅只是检查硬盘,寻找并删除恶意代码。“他们一直在警觉地追着我们,” 另一位要求匿名的政府职员说。“假如十万次尝试中他们成功了一次,他们便会乘此机会掠夺一切可能的信息。”

网络安全专家称此为“高级持续威胁”(APT)——一场有目的而持续的网络攻击,这种攻击需要动用个人黑客们普遍不具备的资源。“达兰萨拉的确是高级持续威胁的焦点,”Greg Walton说,他是牛津大学网络安全博士培养中心的博士候选人。Walton在2008年来到达兰萨拉,并帮助达赖喇嘛的私人办公室更好地明白是谁一直在入侵电脑系统。他的团队发现犯罪者是一个影子黑客团体,这个团体因其一系列的网络干扰行动被美国调查者们冠名“拜占庭冥神”。根据维基解密公布的美国国务院一份电报,这个团体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的军队)当中一个以中国西南的城市-成都为基地的部门有关联。

Walton说,许多设在达兰萨拉的图伯特非政府组织,都曾经被闻名于入侵西方公司、军商和政府部门的网络团体袭击。其中被美国麦迪安网络安全公司代号为“APT1”的团体,是一个附属于中国军队的精英网络间谍组织。另一个团体被网络安全公司赛门铁克公司予以代号“Nitro”, 据传曾在2011年盗窃全球大化学公司的秘密文件。“最悲观的看法是,流亡的图伯特人能做的微乎其微,因为他们资源贫瘠,”Walton说。“假如实际情况是连美国国务院五角大楼都被相同的网络团体所攻击,那么喜马拉雅山麓的难民们有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希望呢?”他描述来自中国的“高级持续威胁”(APT))策略如同汇集 “千粒沙,” 当中的一些信息,无论多小,都将是具有战略价值的。

也许对图伯特的网络安全更有害的威胁来自微信——一个包括Instagram, Skype和 Facebook特点的中国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其用户超过五亿,其中一亿在中国境外;作为难民联系家人的简捷方式,它近几年在达兰萨拉极为流行。“我这里所有的朋友都用微信,” 一位穿越喜马拉雅山脉逃到印度的22岁难民扎西朗杰(Tashi Nangyal)说。“因为在境内的图伯特族人们都在使用微信,我们没有想过使用别的。”

微信程序由总部在深圳的互联网帝国腾讯研发,如同中国所有的大网络公司,据传言,它和国家领导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图伯特公民社会的观点来看,微信本身就是一个恶意软件,非常恶毒的,”Walton说。“所有信息流量都通过上海,想必是导向了中国版的棱镜,”他补充,提到由爱德华·斯诺登揭露的美国国家安全局的高级机密监控程序。声援组织报道这个夏天,有两位西藏僧人因在微信上发布自焚者照片而被逮捕。其中一人被判处六年监禁;另一个很有可能将终身监禁。腾讯对此未有任何回应。

近几年,在达兰萨拉短期工作成了网络安全专家研究鲜为人知的网络攻击方式的热门途径,来自伯明翰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Shishir Nagaraja说,他曾协助达赖喇嘛的私人办公室。“你不需要花钱请人做这些事。剑桥一些头脑最聪明的人会很乐意为图伯特的网络自由权利与安全做出贡献,”他说。许多是年轻的、被工作的新奇所吸引的左倾理想主义者。然而“这是非常短暂的安排,”他说。大多数人只待两到三年,而中国的黑客攻击不会停止。

“我们十分脆弱,”总部在达兰萨拉的西藏之声主编丹增帕顿(Tenzin Paldon)说,西藏之声是一个通过短波播放图伯特新闻到中国的电台。帕顿的个人邮箱被黑客入侵;电台网站频繁遭到黑客攻击多次被瘫痪。然而帕顿拒绝被吓到。假如图伯特人继续自焚,她说,她将持续报道他们的故事。“我认为把这些人做了什么,并且为什么做这些事传给外面的世界是我们的责任。”

与此同时,达兰萨拉的图伯特社区开始形成初步的防御措施。在三月,网络激进分子推出了一个叫“牦牛聊”(YakChat)的安全可靠的图伯特语信息应用程序。图伯特流亡政府近期获得了一笔资金用于铺设新电缆,更新服务器和训练新员工,消息人士说,固然相关细节都不会透露。

“我们现在尝试做的是为图伯特人提供更多成为网络安全专家的机会,”牛津大学研究人员Walton说。在西绕举行讲座的图伯特儿童村校园中,许多学生將会参加支持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一些人将加入藏人行政中央。他们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学习有关网络安全的知识,而专家希望课程会产生影响。“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教会人们保护隐私。互联网在他们生活中是一件相当新的事物,”学校电脑课程的领导平措多吉(Phuntsok Dorje)说。

西绕结束幻灯演示的时候,已接近黄昏,学生们陆续走出礼堂,走进清凉、潮湿的雨季空气中。22岁的难民朗杰说,学生不允许在校园携带手机,他只能在假期联系家人。讲座使他开始反思。“我之前会在微信上谈论尊者达赖喇嘛,”他皱着眉说。我问他现在是否理解中国有可能会窃听。他说,他也许会下载韩国的通信应用,要让他的交流信息的通讯更难以被追踪。或者,今后他将更谨慎小心地说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ack Tibet
Welcome to Dharamsala, ground zero in China's cyberwar.


BY JONATHAN KAIMAN DECEMBER 4, 2013
 
DHARAMSALA, India — Lobsang Gyatso Sither sits at the front of a Tibetan school auditorium, the bright rectangle of his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dimly illuminating the first few rows of students before him. "Never open attachments unless you are expecting them," Sither says. The students nod. A portrait of the Dalai Lama hangs above the stage, framed by flickering electronic candles; a stray dog ambles behind the crowd. "Never give anyone else your passwords," Sither says, clicking to a new slide, which explains the dangers of using an unfamiliar thumb driv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r others could take control of your computer."

Welcome to Dharamsala, population 20,000 and one of the most hacked places in the world. This small city in India's lush Himalayan foothills is home to the Dalai Lama, the exiled Tibetan spiritual leader; the Central Tibetan Administration, or CTA (formerly called the Tibetan government in exile); and a host of Tibetan media outlet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some of whic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lassifies as terrorist groups. The Dalai Lama fled here in 1959 after communist troops violently suppressed an uprising in Lhasa, now the capital of western China's Tibetan Autonomous Region. India embraced the Dalai Lama as a token of religious diversity, and tens of thousands of refugees followed suit. About 130,000 Tibetans live in exile, according to a 2009 census; Dharamsala is the closest thing they have to a political capital.

The city has an ancient feel. Homes cling to precipitous mountain roads that weave through dense cedar forests; macaque monkeys prance among the rooftops. Yet it is changing, moving cautiously into the future. Computers have become ubiquitous. Roadside cafes offer double espressos and wireless Internet (common passwords include "FreeTibet" and "Independence"). Young Tibetans are snapping up iPhones, which, unlike competing devices, offer the option of a Tibetan-language keyboar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city's Tibetan community and Tibet itself is easier than it has ever been. Yet the risk of dialing home has never been greater. "If we don't use secure lines of communication, Tibetans in Tibet could be prosecuted" for sending sensitive information abroad, says Sither, a field coordinator for the Tibet Action Institute, a New York-based nonprofit that sponsors education initiatives and trains activists on secur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everywhere and nowhere in Dharamsala, planting malware and intercepting messages in ways that are nearly undetectable and difficult to trace. The CTA's Chinese-language website was hacked in August. Everyone within the Tibetan community is a target, from the Dalai Lama's advisors to any smartphone-wielding refugee.

In early November, Tibet's Communist Party chief, Chen Quanguo, proposed a raft of measures to stamp out the Dalai Lama's voice in Tibet, including clamping down on online communications. "Work hard to ensure … that the voice and image of the enemy forces and the Dalai clique are neither seen nor heard," he wrote in Qiushi, a leading party journal.

A brutal, centuries-old form of protest has caught fire in Tibet, and Beijing is resorting to tactics both heavy-handed and high-tech to quell the unrest. Since February 2009, at least 120 Tibetans in the Himalayan region have self-immolated to protest Chinese rule -- men and women, old and young, monks and lay people. Chinese authorities have responded violently, deploying troops, cutting phone lines, and forcing monks to undergo draconian "patriotic education" programs. They blame "hostile foreign forces" for inciting the immolations -- mainly from Dharamsala, where advocacy groups ga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fiery protests and distribute that information abroad. Experts say that the hacks may be part of an elaborate campaign to identify possible protests and preempt them.

Few cyberattacks on Dharamsala are strategically tailored to monitor or control the city's network infrastructure, say experts. The most common attacks are spearphishing attempts: Tibetans, especially those working for the CTA or pro-independence organizations, say they frequently receive strange emails purporting to be from friends or associates. They often contain attachments that, once downloaded, infect the user's computer with malware, allowing a hacker to operate the system remotely. The computer essentially becomes shared; keystrokes are recorded, passwords saved, contacts downloaded. Everything is compromised.

Kelsang Aukatsang, a former advisor to the Tibetan prime minister in exile, remembers the shock of realizing that he'd been hacked. In July 2012, Aukatsang sent an email to a U.S. senator to arrange a meeting for the prime minister, Lobsang Sangay. The following morning, the senator received a surprise call from the Chinese Embassy in Washington, urging her not to attend. The meeting ultimately proceeded as planned. "But the bigger point is that they knew -- that exchange got intercepted," Aukatsang said. "You wonder what more you can do to feel safe. There's a real sense of being at risk, of being watched."
MORE THAN HALF THE CTA'S COMPUTERS contain some sort of malware, estimates the government in exile's press officer, Tsering Wangchuk. "Most of the key computers in our city, in Dharamsala, are in some way compromised," he says. The administration's technical staff of 13 spends much of its time simply trawling through hard disks, finding and eliminating malicious code. "They go after us all the time, diligently," said another administration employee who requested anonymity. "If with every 100,000 attempts they have one success, they use that one success to exploit everything that they can."

Cybersecurity experts call this "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 (APT) -- a constant onslaught of targeted attacks requiring resources that are normally unavailable to individual hackers. "Dharamsala is ground zero for 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 really," says Greg Walton, a doctoral candidate at Oxford University's Center for Doctoral Training in Cyber Security. Walton traveled to Dharamsala in 2008 to help the Dalai Lama's private office better understand what, and who, had been compromising its systems. His team discovered that the most likely culprit was a shadowy hacker group responsible for a series of network intrusions that American investigators had dubbed "Byzantine Hades." The group, according to U.S. State Department cables released by WikiLeaks, had ties to a unit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China's military, based in the southwestern Chinese city of Chengdu.

Many Dharamsala-based Tibetan NGOs, Walton says, have been attacked by groups that are better known for infiltrating Western corporations, military contractors,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One, dubbed "APT1" by cybersecurity firm Mandiant, is an elite cyber-espionage outfit affiliated with the Chinese military. Another group is a corporate espionage unit that allegedly stole secret documents and formulas from major global chemical companies in 2011 in an attack campaign dubbed "Nitro" by computer security firm Symantec. "In the most pessimistic light, there's very little that the Tibetans can do in exile, because they're so underresourced," says Walton. "If you have a situation where the State Department or the Pentagon is being compromised by the same groups, what hope do refugees in the foothills of the Himalayas have to deal with that problem?" He describes China's APT strategy as gathering "a thousand grains of sand," hoping that some piece of information, no matter how small, will bear strategic value.

PERHAPS AN EVEN MORE PERNICIOUS THREAT to Tibetan cybersecurity is WeChat, a Chinese smartphone app that combines features from Instagram, Skype, and Facebook. The program has more than 500 million users, with 100 million of them outside China; its popularity has exploded in Dharamsala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as an easy way for refugees to contact relatives back home. "All of my friends here use WeChat," says Tashi Nangyal, a 22-year-old Tibetan refugee who fled to India on foot across the Himalayas. "Since Tibetans inside Tibet are all using WeChat, we don't think of using any alternatives."

The program was developed by Tencent, a Shenzhen-based Internet empire that, like all major Chinese Internet companies, is rumored to enjoy close ties to the country's leadership. "From Tibetan civil society's point of view, WeChat is itself malware -- it's malicious," says Walton. "All of the traffic is being channeled through Shanghai. It's presumably being piped into China's equivalent of PRISM," he adds, referring to the U.S.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s top-secret surveillance program, which was exposed by leaker Edward Snowden. Advocacy groups reported this summer that two monks in Tibetan areas of China were arrested after posting pictures of self-immolation protests to WeChat. One received a six-year prison sentence; the other will likely spend the rest of his life in jail. Tencent did not reply to a request for comment.

In recent years, short stints in Dharamsala have become a popular way for security experts to analyze little-known cyberattacks, says Shishir Nagaraja, a computer scient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who has also aided the Dalai Lama's private office. "You don't have to pay people for this stuff. Some of the brightest minds at Cambridge will be more than happy to contribute to securing the Tibetans' Internet freedom rights," he says. Many are young, left-leaning idealists who are attracted by the novelty of the job. Yet "it's a very temporary arrangement," he said. Most stay for only two or three years, while China's hacking never ends.

"We are very vulnerable," says Tenzin Paldon, the Dharamsala-based editor in chief of Voice of Tibet, a radio station that broadcasts Tibet news into China via shortwave radio. Paldon's personal email account has been hacked; the broadcaster's website has been crippled repeatedly. Yet Paldon refuses to be cowed. If Tibetans continue to self-immolate, she says, she will continue to report their stories. "I think it's our duty to spread the word about what these people did, and why they're doing it, to the outside world."
Meanwhile, Dharamsala's Tibetan community has formed an incipient defense. In March, cyberactivists launched a secure Tibetan-language messaging application called YakChat. And the Tibetan government in exile recently procured a grant to lay new cables, update its servers, and train new staff, sources say, though they're keeping the details under wraps.

"What we're trying to do now is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Tibetans themselves to become experts in cybersecurity," says Walton, the Oxford researcher. Many students at the Tibetan Children's Village, the leafy school campus where Sither gave his presentation, will go on to work in advocacy NGOs; some will join the CTA. Most are learning about cybersecurity for the first time, and experts hope that the lessons will resonate. "It's a gradual process, teaching people to guard their privacy. The Internet is quite a new thing in their lives," said Phuntsok Dorje, the head of the school's computer program.
IT'S TWILIGHT BY THE TIME SITHER FINISHES his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and the students file out of the auditorium and into the cool, damp air of the rainy season. Nangyal, the 22-year-old refugee, says that students are not allowed to keep phones on campus and that he can only contact his family on holidays. The assembly has made him reflective. "I used to talk about 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 on WeChat," he says, his brow furrowed. I ask him whether he now understands that the Chinese may be listening in. Maybe he'll download a Korean messaging app, he offers, to make his communications less traceable. Or maybe, from now on, he'll just be more careful about what he says.

一个藏族党员的公开信:他一到阿坝就带来了天灾与人祸

作者:罗枫
来源:http://woeser.middle-way.net/2012/02/blog-post_18.html
转贴注:此文最早发表于网易论坛,时间是2012-02-14,现已被删,此为网络快照。



——————————————————

尊敬的领导:

您好!您若能在百忙中看完这封信的话,是阿坝各族人民的幸事。因为我要向您反映的是一个事关阿坝大局的人物侍俊同志的问题。

他一到阿坝就带来了天灾与人祸,天灾与他无关,但人祸对他来讲是脱不了干系的,因为这与他极左的思想和所言所行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民间对他有种种说法,有些并非没有道理。有人说他是“魔主”,为使自己升官,把小事搞大,好捞功劳,把寺庙护法神殿中的烂枪锈刀(千百年来藏区有放下屠刀把刀枪交给寺院表示不再作恶的习俗)论为反共藏独用具,事实上,藏区百姓是最感恩共产党的,而后他就收不了口子,民间比喻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做法好像是伊拉克,工作组人员比和尚还多的做法好像是文革,老百姓在枪口下生活的做法好像利比亚。一年又一年失去自由而没有发展的生活让那些单纯的牧民失去希望,所以,尽管我们在牧区做了很多富民安康的工作,牧区依然还有一小戳人要迎合境外唆使,我们州称之为“烧烤”的事件依然不绝,而且越来越多,由和尚发展为尼姑,由僧侣发展为一般俗人。除境外势力外,内部原因没有人好好研究分析,大量的工作组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究竟原因何在?他为了自己今年五月份的升迁,再次大打人海战术,搞了阿坝州建州以来第一次全州干部大年初一上班的先例。只要他的思想不变,方法不变,感情不变,态度不变,继续粗造行事,阿坝难以安宁,寺庙难以祥和。

他的用人方式让阿坝州的各族各界人士感到匪夷所思、不可理喻。民间有种说法,说阿坝县的维稳工作交给两个“疯子”管,越管越疯。一个是严春风副州长是5.12后我州招考的城市规划人才,他对民族地区一无所知,对宗教政策和问题一片空白,对藏区百姓毫无感情,对藏族语言更是纯属无知,因此,他管维稳纯属瞎指挥,洋相百出,越说越瓜,越干越乱。另一个“疯子”是刘峰,格尔登寺管理处处长,也和春风一样一片空白,只会算计不会安抚。

对他的用人方法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叫提枪打仗(提羌打藏)。他把对3.14打砸份子的恨转移到藏族干部和百姓身上,整下课了一批干部,凉拌了一批干部,同时扶持和培养了一批羌干充实到各县和各单位,全然忘记了59%藏族、18%羌族的州情,就像是忘记了94%的汉族是我们的国情一样。所以民间说,藏族干部倒在了侍俊手上,羌族干部倒在了重建上。其实,他对羌族干部的偏爱,不仅来自于羌区灾后重建给他添了脸面、树了政绩,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一个被称为羌王的人——谷运龙,谷掌管的阿坝州的企业被称为谷氏企业,谷也插手灾后重建项目,他们俩利益均分,成为一条船上的人,所以他处处维护谷,听从谷,很多方面连吴州长都板不过谷,在关键人事上侍俊要用谷的人而不用吴州长的人,吴只能满腹牢骚别无他法,因为吴州长清楚他作为藏族惹不起侍俊,一句“有藏族情结、有民族情绪”就会把它和其他人一样打入地狱。他对上,装得很民主很亲民,其实是会上不许有不同声音,会上一套,会下一套,对下是明显歧视,公开场合就说过藏族人张牙舞爪,愚昧无知。

可以说他在政治上搞两面派,官场上搞权术,经济上掺假水,文化上搞摧毁,信仰上搞强制,这一切都是为他自己上省级领导而服务的:

——用人上用了谷,就把多年来的两面性暴露无遗,他推荐谷做副书记,就得罪了陈钢,最为最老的州委常委,论资排辈都该他了,但安排去政协,非常不满。杨克林作为多年政法委书记,出生入死,维稳功不可没,但否定了他,他现在也公开唱反调了。金吉昌作为统战部部长、州委秘书长,3.14以来深入虎穴广做安抚,鞍前马后搞服务工作,但也不推荐他,他也大发牢骚,张万平……常委中没人真正服他,满意的人只有谷运龙一人。这样的班长带出的班子还有什么凝聚力和战斗力可言?民间对他的评论是:能力不如黄新初,精力不如李崇喜,魅力不如欧泽高,魄力不如泽巴足。而如今换届下来的州级领导班子是历届最弱的班子,论经验、资历、水平、能力、综合素质除一两个人还受公认外,干部百姓普遍不看好,有多年地方工作经验的本土老将要么到政协要么放在部门不提拔,这些年富力强的本地干部,除了困惑外,意见很大,无心做事。事实上,侍俊根本不信任本地干部,连他的秘书和驾驶员都是从外地带来,州委部门能招考的全是外地干部,空降干部、外地干部、假藏、假羌充实各个部门和地方,我州的州情还没有发展到汉语干部就可以独当一面服务好一方百姓的程度,而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对干部任用有要求,我们州现在是需要双语干部,维稳中这个问题就明显暴露出来,双语干部在维稳中工作优势和工作效果都明显,但是它不提拔双语干部,不重用双语干部,年前先后提拔的600多名干部中,双语干部不到20人。本地干部除了干活没有什么希望可期,这种情况下,本地干部除了情绪和牢骚外还能往肚子里装什么?

——经济上的各项指标都有水分,GDP、农牧民收入、旅游手收入、灾后重建等,都围绕自己的政绩注了水,就连财政收入、税收收入都加了水。他到阿坝,干部群众最大的提高就是学会了作假。

——要说最大的破坏,就是对藏族文化的破坏。提羌打藏的最大表现也在这上面。首先是把州委、政府分管文化教育的安排为两个羌族,州委陈钢,州政府刘文芝,在他们的精心安排下,撤并转了一批藏区中小学,安排许多学生到茂县羌区学习。侍俊和谷运龙把草地人和马尔康中等民族师范学校列为最不稳定的人群和学校,维稳大会小会指出来说,虽说有事实依据,但他们的负面情绪极大地影响了民族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藏羌矛盾。藏族人变成州里千夫所指的人群,就像一度在内地大城市里出现过的畏藏、歧藏事件一样,阿坝州的干部群众对藏区和藏人的这种畏藏、歧藏事件一样,阿坝州的干部群众对藏区和藏人的这种畏、歧指向也非常明显,没有原则和没有感情的非藏干部对州里的敏感事件的反应是“烧光才好”“全部枪毙”之类。藏羌民族干部利益分割势力突出,民族矛盾深化。第二全州除茂县是纯羌区外,汶川有藏羌各三分之一,他却要把汶川打造成羌城,同时,把映秀、水磨等历史上的藏区改为羌区,用所谓的“唯一性”来篡改历史,老百姓说,瓦斯土司在汶川有史可查的600年统治全部烟消云散焚尸灭迹了。第三,沿路所有的标示标牌都写成是“某某羌寨”,而所有的藏寨都基本不用“藏寨”两个字。给人的感觉是走进了阿坝就走进了羌区,殊不知阿坝州13个县中有10个是纯藏区,汶川、理县两个藏羌县,只有茂县才是羌族县。第四,其他县想改头换面成羌族县,比如九寨沟,应说是99%的藏族,但他却在九寨天堂建所谓的羌城,编一套节目把九寨说成是羌女的后人,这与谷运龙一批所谓羌人弘扬羌文化理念不无关系,滑稽至此,令人啼笑。根据旅行社反映,对“藏谜”这样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十大精品文化节目的剧团,却想方设法进行打压,主要是为了保护他们认可的羌族文化人才旺斌所经营剧团的利益,就好比是五星级酒店要与鸡毛店强制搞成一个价一样。这样的文化产业怎么搞得好呢?他对文化上假大空的东西却是盛赞有佳,一张白纸好画图,把民族文化建立在空中楼阁,阿坝州被吹捧出来的文化仿佛在演绎穿越剧。第五,经常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说成“羌族藏族”自治州,把“藏乡羌寨”说成“羌乡藏寨”,把哈达放在羌红里面,这种说法和行为绝不是口误和无意而是故意为之。第六,凡穿藏装的人都进不了州委、州政府大门,凡说藏话的人都成怀疑对象,他认为藏装只能出现在舞台和戏剧里,否则就有二心。

这一系列行为,使省委、省政府在藏区搞的牧民定居新生活、综合防治大骨节病等牧区的惠民工程大打折扣,也使欧泽高、李崇喜、黄新初等历届领导打下的良好基础受到影响,更影响到中央、省对藏区工作一件的具体实施,其后果是民族地区稳定、团结、和谐、发展没有得到有效实现。

写信人:罗枫

星期一, 12月 09, 2013

西藏阿坝格德主寺创立600周年纪念活动在达萨举行

时间:2012-05-05
来源:西藏之声
http://www.vot.org/cn/%E8%A5%BF%E8%97%8F%E9%98%BF%E5%9D%9D%E6%A0%BC%E5%BE%B7%E4%B8%BB%E5%AF%BA%E5%88%9B%E7%AB%8B600%E5%91%A8%E5%B9%B4%E7%BA%AA%E5%BF%B5%E6%B4%BB%E5%8A%A8%E5%9C%A8%E8%BE%BE%E8%90%A8%E4%B8%BE%E8%A1%8C/#more-10649

【西藏之声5月5日报导】位于西藏安多阿坝州境内的格鲁派最大寺院格德寺(又称格尔登寺)创立600周年纪念活动于今天(5日)在印度北部达兰萨拉的格德寺中隆重举行。

藏传佛教格鲁派座主甘丹赤巴日宗·赛仁波切,格德寺寺主格德仁波切,色拉寺祥萨仁波切,
西藏上密院住持为首的附近各寺院住持和堪布,西藏人民议会议员,非官方性组织代表,以及僧俗民众等上千人参与了今天的纪念活动。

主要嘉宾甘丹法座日宗·赛仁波切在纪念活动上表示,(录音)当前在西藏境内,佛法正处于衰退的状态下,而有幸的是在境外,由于达赖喇嘛尊者的正确教导下得以延续和弘扬。此外,在中国、西藏、蒙古和喜马拉雅区域的僧侣人数也在急剧下降,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佛法的不了解和盲目信仰导致,因此,佛教僧尼加强学习佛法理论知识,并教导大众正确认识佛法是极为重要的。

西藏格德寺寺主第十一世杰尊洛桑丹增·晋美益西嘉措仁波切在纪念活动上详细介绍了西藏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心传弟子第一世绒青·根登坚参于公元1412年创建第一座格德寺尕拉日·扎西楞珠林寺,开始弘扬佛法及普度众生的伟大业绩。格德仁波切表示,在宗教方面,格德寺虽是格鲁派寺院,但其分寺弘扬宁玛、觉囊、萨迦、噶举和奔波等各教派传承,一直以来,各教派都很和睦相处;在环境保护方面,格德寺一直倡导藏人禁止砍伐森林和乱挖虫草,保护野生动植物;此外格德寺还时常教导藏人加强学习文化知识、停止打架斗殴,并为化解草场纠纷和个人恩怨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格德寺仁波切强调,(录音)今天在西藏境内肯定会有很多人正在关注这边的纪念活动,因此,想借用这一机会,再次呼吁各寺院住持、堪布和僧尼,做一名道德品行优良、贫困好学的合格佛教僧尼,同时,也想呼吁民众把所学到的佛法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中,尤其在我们的家乡,藏汉两族共同居住在一起,因此,相互间要彼此尊重和和睦相处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汉人和藏人都想得到幸福和快乐,所以和谐与团结是创造幸福的前提。

格德仁波切于今天早上8点钟接受本台专访时表示,保护和发扬西藏文化与宗教传承,每个藏人都有责任,尤其是佛教僧尼,因此,在将来加强对佛法理论和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努力为藏人和毗邻中国大陆的上亿人民进行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据了解,西藏安多阿坝格德寺(又称格德勒谢林),公元1412年在阿坝县茸安乡境内创建,格德寺兼修藏传佛教显宗、密宗教法,由闻思辩经学院、续部学院、时轮学院和医学院四个扎仓修习专业组成,格德寺共有20多座直属分寺,在西藏境内大约有5000多名僧人,而位于印度达兰达拉的格德寺共有150多名僧人。

Crisis at Kirti Monastery intensifies

来源:https://www.savetibet.org/crisis-at-kirti-monastery-intensifies-rare-public-statements-by-lama-in-exile/

Crisis at Kirti Monastery intensifies: rare public statements by lama in exile

International Campaign for Tibet on April 13, 2011


As the crisis at Kirti monastery in Ngaba intensifies, exile lama Kirti Rinpoche has made rare public statements addressed to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and the people of Ngaba, both published in full below.

Local people in Ngaba who had gathered at Kirti monastery in an attempt to prevent monks being taken away to a prison for ‘re-education’ remain in serious danger today as troops closed in and the lockdown at the monastery continues. Ngaba people had gathered at the monastery yesterday (April 12) after the authorities announced that monks between the ages of 18-40 would be taken away to be “re-educated”. Troops have been posted at hospitals in the county, creating further anxiety of a deepening crackdown.

According to Tibetans in exile in contact with people in the area, Ngaba people successfully blocked a number of military vehicles from entering the monastery yesterday (April 12), but police responded by severely beating many, and setting dogs on the crowd. In an atmosphere of escalating tension, police blocked traffic in Ngaba town, and some children attending schools in the town were prevented from returning home to outlying villages. (ICT report, Protests, tensions escalate in Ngaba following self-immolation of monk: Kirti monastery under lockdown).

Some local people slept on the road near the main gate of the monastery last night, according to the same sources in exile. A monk in exile who is in contact with people in Ngaba, a Tibetan area of Sichuan, said: “The authorities sent many police officers and a large number of soldiers into the area, and they conducted house to house investigation in Ngaba county and surrounding settlements such as Gabma Dewa (a pastoral community). They questioned each household about the number of household members, their present whereabouts, whether all the people present were members of that household, and so on.” 



The same source said that as a result a number of Tibetans were detained, following other arrests and disappearances over the past two weeks, although full details are not known. A Tibetan in contact with others in the area said: “Everyone is terrified of being taken away by police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Reports that two women died of their injuries after being beaten by police could not immediately be confirmed.

In a statement to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Kirti Rinpoche, who is based in exile in Dharamsala, India, said today: “Armed troops in conjunction with government officials are currently enforcing a brutal clampdown on Kirti monastery in Ngaba, depriving it of all freedom and reducing it to desperation, and it is out of the suffering and frustration so caused that we seek to address you now.”



Kirti Rinpoche, Rongpo Choje Kirti Tulku, the lama of Kirti monastery in exile, also stated: “The present policy being implemented in minority regions belongs to the discredited old approach from the era of ‘class struggle’. It must be realised that the people cannot be controlled merely through economic growth and state propaganda. If it is not grasped that the era of ‘power comes from the barrel of a gun’ has passed, if those in power continue to misapprehend the changed situation and persist with that philosophy, far from achieving success, it will naturally lead only to a growing confrontation between rulers and ruled and continuing crisis, and it is with the broader interests of the Chinese state and people in mind that we appeal for preventive measures to be taken against this eventuality.”

In his statement to the people of Ngaba, Kirti Rinpoche appeals to Tibetans to continue to practice non-violence, even though “The ongoing repression of ordinary people, both monks and laity, driven by desperation into confrontation with the Chinese army is indeed hard to bear”. Following the initial crackdown in March/April 2008, Kirti monks in Tibet dictated a letter to fellow monks in exile, saying: “Too much for our hearts to hear about, and too much for our eyes to witness”. (ICT report, Tibet at a Turning Point)



There has been a deepening climate of fear in Ngaba Tibetan and Qia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Sichuan (the Tibetan area of Amdo), as a result of a worsening crackdown by the authorities following the self-immolation and death of a young monk called Phuntsog from Kirti monastery on March 16. Phuntsog chose this date to make his protest as it was the third anniversary of a major protest in Ngaba in 2008, when monks were joined by laypeople and schoolchildren in calling for a free Tibet, with pictures of the Dalai Lama and Tibetan flags on display. The protests were met by a violent crackdown by the authorities, in which at least ten Tibetans were shot dead. In subsequent raids on the monastery, photos of the Dalai Lama and other senior religious figures were stamped upon, torn or shot at by armed police, and monks were compelled to under ‘patriotic education.’

Over the past few days, Kirti has been under lockdown, with a new barbed wire fence and wall being built around the back of the monastic complex, and armed troops within the compound preventing monks from leaving and food from being delivered.



According to Kirti monks in exile, local people were concerned to hear reports that space had been made for hundreds of monks at a prison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Ngaba prefecture. The term used by the authorities when taking monks away from their monastery for re-education in a detention facility is to ‘go for study.’

There are precedents to mass numbers of monks being taken into detention “for study” in Tibet – in April 2008, armed police raided Lhasa’s three main monasteries, Sera, Drepung and Ganden, already under lockdown following the beginning of major protests on March 10 that year, and took away hundreds of monks. At least 600 monks were taken from Drepung at dawn on April 25, 2008, some with black hoods over their heads. Many of them were taken to Golmud (Chinese: Ge’ermu) in Qinghai by train and held in a military prison where Tibetan teachers were required to carry out ‘rule of law education classes’. Often monks with medical conditions were not treated and others suffered severe anxiety and trauma due to the conditions of virtual imprisonment; their families and friends had no idea of their whereabouts, or even whether they had were still alive, for several months. A Drepung monk held in custody at Golmud at this time composed a song based on a popular folk song,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lyrics: “The weary gloom of anguish has set in./O Sun! Come forth with speed!/O Sun! We cannot wait much longer!/My karmic destiny shaped in past lives/Has rendered this youth a victim of circumstance./In the Three Seats of learning of the U-Tsang region [Drepung, Sera and Ganden/There’s no freedom of movement.” (ICT report, A Great Mountain Burned by Fire).



——————————————————

Statements by Kirti Rinpoche

The full text of both statements issued today by Kirti Rinpoch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rom Tibetan by ICT, follow below.



Statement by the lama of Kirti monastery in exile to the people of Ngaba

Rongpo Choje Kirti Tulku
Losang Tendzin Jigme Yeshe Gyatso

Dear and beloved co-religionists in Ngaba prefecture and especially Ngaba county, with constant anxiety over the serious incidents taking place in the region, I offer condolences to the relatives and children of those killed or injured, and make prayers and invocations that the deceased may once again be reborn as humans with sound faculties and personal freedom able to find the Buddhist teachings, that the afflictions of the wounded will swiftly heal, that the imprisoned may soon get out of jail, and that the people as a whole, lay and monastic, may soon be released from the dreadful suffering of living in a state of terror. 



At the same time, I have called upon the leade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concerned officials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Ngaba prefecture and Ngaba county governments to put a stop to their unchecked intimidation, repression, duplicity and harassment in the region. The ongoing repression of ordinary people, both monks and laity, driven by desperation into confrontation with the Chinese army is indeed hard to bear, but I appeal to you consider that confrontation simply heaps even more suffering on ourselves, and to frame whatever action you take within the parameters of nonviolence.

For another confrontation in which more people are killed and wounded not to take place, I call on everyone to stick as much as they can to a peaceful approach by keeping their temper. That is my request, please consider it.

——————————————

Holder of the title ‘Incarnate Lama of Kirti monastery’Noble land of India,

April 13, 2011

Statement to the leade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concerned officials of the Sichuan province, Ngaba Tibetan and Qia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and Ngaba county

Whether on the order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r not, armed troops in conjunction with government officials are currently enforcing a brutal clampdown on Kirti monastery in Ngaba, depriving it of all freedom and reducing it to desperation, and it is out of the suffering and frustration so caused that we seek to address you now.



The harassment of Kirti monastery and the community, both monastic and lay, with constant intimidation and a variety of false pretexts will not yield any positive results and we hope that it will be swiftly curtailed. The cause of the incidents arising there is the dissatisfaction of the people with the behaviour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but the fals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ituation made to the higher levels of government are only increasing the alienation between the people and government. Is this not a serious viola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nitiative of which President Hu Jintao has spoken?

The realisation of this initiative depends upon closer relations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government. Levelling serious political allegations at any opportunity, and meting out punishments like death sentences and life imprisonment, pretending to do so as loyal servants of the state while only heightening the public’s sense of grievance and driving them to desperation is a way to precipitate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and it must be realised that those civil and military officials responsible are not doing so out of duty to the Party or nation, but out of their own selfish and corrupt interests.



The senior leadership must find the courage to accept that constant repression born of suspicion and the attempt to enforce ‘Harmony’ with the power of the gun cannot address the real situation. Even animals respond positively to gentle treatment rather than brute force.

Just as no-one can change the course of the planets and stars, so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attitudes across the world cannot be stopped, and if instead of thinking only of their own power, and by respecting the groundswell of public opinion, those in authority could find the courage to consider the public interest and the need for reform, and defuse the potential for conflict by peaceful means, it is in the nature of things that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government will grow closer and a ‘Harmonious Society’ can become a reality.



If the leaders are unable to trust the people and respond only with repression, the peoples’ sense of grievance will worsen, and lead only to confrontation, negating any prospect of ‘Harmony’, so we call for the cessation of such brutal methods nationwide, and especially in the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There are not enough prisons or soldiers in the land to maintain such a course indefinitely.

The present policy being implemented in minority regions belongs to the discredited old approach from the era of ‘class struggle’. It must be realised that the people cannot be controlled merely through economic growth and state propaganda.



If it is not grasped that the era of “Power comes from the barrel of a gun” has passed, if those in power continue to misapprehend the changed situation and persist with that philosophy, far from achieving success, it will naturally lead only to a growing confrontation between rulers and ruled and continuing crisis, and it is with the broader interests of the Chinese state and people in mind that we appeal for preventive measures to be taken against this eventuality.

In keeping with 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s vision that the ‘Middle Way’ approach is the only way to ensure the nation’s long term stability, we appeal for the resumption of negotiations between Tibetan representatives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ithout further delay.
 


The Lama of Kirti monastery in exile
April 13, 2011

守法持戒才是正道——刘奇葆在阿坝县格尔登寺调研记

来源:四川日报 2012年02月24日 星期五
http://sichuandaily.scol.com.cn/2012/02/24/20120224411374089566.htm

“我们一切依法,法是国家的意志。寺庙只有守法持戒,走的才是正道,才有前程。”这是2月20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在阿坝州阿坝县格尔登寺调研时掷地有声的话语。

听说省委书记要来寺庙调研,格尔登寺的洞沟活佛以及索朗降木措等寺管会成员手捧洁白的哈达,早早地站在寺庙大门外迎候。刘奇葆刚一下车,寺庙的僧人就快步迎上前来,为刘奇葆献上哈达,双手合十,躬身行礼。刘奇葆说:藏历新年就要到了,祝大家新年快乐,扎西德勒!

在洞沟活佛等寺庙僧人的陪同下,刘奇葆缓步走进寺庙,一边走一边打量这座已有140多年历史的寺庙。

当听到洞沟活佛介绍说,当地政府对寺庙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不少支持,寺庙的硬件环境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还解决了僧人的低保、社保等问题时,刘奇葆说,我们国家宗教政策的核心,一是依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二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在今天的藏区,除了对共产党员有无神论的要求外,不反对任何人信教。对寺庙正常的宗教活动,对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需求,政府都是支持和保障的。

在格尔登寺寺庙社区服务中心,刘奇葆听取了服务中心为寺庙僧人提供法律援助、社会保障、民政救助等服务的情况,还走进警务室察看警务、消防、治安等工作情况,看到服务中心墙上公示了寺庙所有僧人的个人信息,刘奇葆嘱咐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寺庙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融管理于服务,依法维护寺庙的正常秩序。

刘奇葆还来到格尔登寺的大经堂参观。格尔登寺大经堂装饰精美,中部正佛殿供奉着释迦牟尼、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第八世格尔登活佛等法座。刘奇葆认真听取格尔登寺的历史传承介绍,他说,藏传佛教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追求真理,严明戒律,驱邪扶正,为藏区发展、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格尔登寺的僧人继承和弘扬这些高僧大德的优秀品质,拥护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统一的维护者和推动者。

为了深入了解格尔登寺管理情况,刘奇葆还与寺管会的主要负责人进行座谈。寺管会负责人洞沟活佛、索朗降木措等介绍了寺庙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寺的情况,他们表示十分珍惜现在的稳定局面,一定会认真管好寺庙,教育全寺僧人爱国爱教、遵纪守法。

刘奇葆对近年来格尔登寺的法制宣传教育成效给予肯定,希望寺庙继续努力,把加强寺庙管理的规章制度执行好。刘奇葆说,格尔登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寺庙,寺庙大多数僧人是爱国爱教、持戒守法的,是反对分裂破坏,反对违法犯罪的,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也是这座寺庙的前程所在。寺内的一些高僧大德在法制宣传教育中亮明了反对分裂的态度,与国家和人民站在了一边,这将提高他们的威望,也将提高寺庙的威望。

在谈到依法管理寺庙时,刘奇葆说,我们一切依法,法是国家的意志。坚决反对分裂破坏活动和其他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这是法律的底线,是高压线,谁都不要去碰。寺庙只有守法持戒,走的才是正道,宗教自由才能得到保障,寺庙才有前程。寺庙僧人首先是国家公民,宗教信仰是自由的,但人的行动必须守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既没有法外之寺,也没有法外之人。不管地位有多高,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接受法律的管理,受到法律的制约。格尔登寺的法制宣传教育还任重道远,寺管会要切实负起责任来,继续深化、充实内容,不断完善寺规和依法治寺的办法,服从政府的管理,切实走上依法从事宗教活动的轨道,引导和教育本寺僧人不参与分裂破坏活动,不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格尔登寺的百年历史和形象,维护信教群众心目中的圣洁殿堂。特别是要抵制外部的干扰,真正把寺庙的主持权、领导权掌握在寺管会的手上。

刘奇葆说,寺庙是佛门清净地,要执着地培育祥和之气,让任何人走进这座寺庙,都感觉到一种安静感、祥和感。生命是崇高的,按佛教教义来说就是人生难得,没有任何理由去毁灭一个无辜的生命。寺庙的活佛、经师和年长僧人,要肩负起传道授业的责任和义务,带头坚守教规教义,做到增长智慧,消除无明,启迪和引导后辈僧人学真经、走正道,多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多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多做有益于藏传佛教进步传承的事情,教育他们珍惜万物,珍惜健康,珍惜生命。这是对后辈僧人负责,也是对寺庙负责。 本报记者方小虎

為什麼自焚最先在阿壩?

作者:《中國密報》特約記者方鸣
来源:明镜网 http://city.mirrorbooks.com/news/html/40/n-75140.html

  在100起藏人自焚事件中,3起發生在境外,其餘的97起發生在中國境內,其中西藏8起、甘肅19起、青海25起、四川45起。而在四川發生的45起中,就有39起發生在阿壩。

  為什麼自焚最先發生在阿壩,阿壩成為藏人自焚的中心?李江琳認為“因為那裡的藏人在近代史上遭受外族的壓迫最重,在中共建政過程中遭受的迫害最深,他們的反抗最激烈,受到的鎮壓和殺戮也最為血腥和殘酷。”

  李江琳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該州寺院必須遵守的條例有《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47條)、《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管理辦法》(14條)、《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13條)、《藏傳佛教寺廟管理辦法》(43條)、《宗教教職人員備案辦法》(16條)、《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督管理辦法(試行)》(40條)、《四川省宗教事務條例》(59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宗教事務條例》(65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藏傳佛教事務管理暫行辦法》(59條)等。這些條例不算細則就有356條之多,其中為藏傳佛教“定身製作”的條例有116條,這還不算相關法規和各縣的“土政策”。

  此外,還有許多不公開的“紅頭文件”。比方說“國辦發[1991]39號文件“規定活佛”可以轉世,不可全轉,從嚴掌握”。根據這份內部文件的指示,青海省規定“活佛轉世工作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進行”,除上述3條原則,還增加了“控制總量”,明確提出“轉世活佛總量不超過1958年後去世活佛數的三分之一”。至於轉世靈童的審批權,則由“內部掌握”。

  除了幾百條公開“條例”和無法統計的內部規定,寺院還被各種公開和秘密、永久性和臨時性的“有關部門”控制。阿壩州的“藏傳佛教事務管理暫行辦法”規定,該條例由州、縣兩級公安、國土、建設、教育、外事等24個部門共同實施。此外還有諸如“活佛轉世工作領導小組”、“對達賴集團鬥爭領導小組”一類部門。除了通過公開條例和內部指令,以及形形色色的“部門”之外,寺院事無鉅細都在管制範圍內。青海果洛州的條例不僅規定各級政府“定期對藏傳佛教寺院廣播電視、互聯網、印刷品和音像製品等進行監督檢查”,連懸掛經幡也要經過批准。此外,除了州、縣之外,寺院所在的鄉鎮必須成立“群眾監督評議委員會”,再加上寺管會,寺院被重重條例和“有關部門”五花大綁,僧人的一舉一動都在層層監督下。

  李江琳的研究發現,阿壩州對僧人的限制極其嚴苛。有心深造的僧人必須“持屬地鄉(鎮)人民政府批准函件和寺管會介紹信逐級申報。跨鄉(鎮)學經的,經縣佛教協會同意,報縣宗教事務部門備案;跨縣學經的,經州佛教協會同意,報州宗教事務部門備案;跨州學經的,按規定審批。”但同時又規定寺廟“接收外來學經人員不得超過寺廟定員人數的7%。其中,州外學經人員不得超過寺廟定員人數的3%。”如果到境外學習,則“寺管會必須禁止非法出境迴流人員入寺”。這3條規定基本上杜絕了僧人深造的可能性。自1990年代以來,每年逃到印度去的人中,將近一半是僧尼,且以安多、康區為主,足以說明這些地區宗教狀況的惡劣。

  此外,阿壩州《藏傳佛教事務管理暫行辦法》第35條規定,寺院“出現利用宗教進行滲透破壞、分裂國家和影響社會穩定活動”,則由縣宗教部門撤銷登記並終止寺管會,並派工作組整頓寺廟,在此期間“寺廟停止一切佛事活動。縣佛教協會取消組織、參與活動僧人的宗教教職人員資格”。李江琳認為,這是一條“連坐法”:寺院只要有一名僧人抗議,整個寺院都會遭到懲罰。很明顯,2008年之後,阿壩格爾登寺就處於這樣的狀況。自焚僧人中有兩名是該寺“前僧人”,應該就是這項條例的結果。

  除了上述控制之外,退休藏人幹部一位藏人幹部羅楓的一封公開信也有助於瞭解阿壩藏人自焚的特殊背景。羅楓在2012年2月發出了《他一到阿壩就帶來了天災與人禍》的公開信,舉報原阿壩州州委書記、剛升任四川省省長助理、四川省公安廳廳長兼武警四川省總隊第一政委侍俊,點名直指他在“官場上搞權術,經濟上摻假水,文化上搞摧毀,信仰上搞強制,這一切都是為他自己上省級領導而服務……”

  公開信引用民間話說批判侍俊以極左思想和所言所行製造人禍。有人說他是“魔主”,為使自己陞官,把小事搞大,好撈功勞,把寺廟護法神殿中的爛槍鏽刀(千百年來藏區有放下屠刀把刀槍交給寺院表示不再作惡的習俗)論為反共藏獨用具。民間比喻說: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的做法好像是伊拉克,工作組人員比和尚還多的做法好像是文革,老百姓在槍口下生活的做法好像利比亞。並且表示,只要侍俊的思想不變,方法不變,感情不變,態度不變,繼續粗造行事,阿壩難以安寧,寺廟難以祥和。

  這封公開信說,“民間有種說法,說阿壩縣的維穩工作交給兩個‘瘋子’管,越管越瘋。一個是嚴春風副州長,是5.12後我州招考的城市規劃人才,他對民族地區一無所知,對宗教政策和問題一片空白,對藏區百姓毫無感情,對藏族語言更是純屬無知,因此,他管維穩純屬瞎指揮,洋相百出,越說越瓜,越幹越亂。另一個‘瘋子’是劉峰,格爾登寺管理處處長,也和春風一樣一片空白,只會算計不會安撫。”

  此外,公開信還提到侍俊“提羌打藏”的用人方法,把對3.14打砸份子的恨轉移到藏族幹部和百姓身上,整下課了一批幹部,涼拌了一批幹部,同時扶持和培養了一批羌幹充實到各縣和各單位,全然忘記了59%藏族、18%羌族的州情,就像是忘記了94%的漢族是中國的國情一樣。

  公開信特別提到侍俊對藏人文化的破壞,並說“提羌打藏”的最大表現也在這上面。首先是把州委、政府分管文化教育的安排為兩個羌族,州委陳鋼,州政府劉文芝,在他們的精心安排下,撤併轉了一批藏區中小學,安排許多學生到茂縣羌區學習。侍俊和谷運龍還把草地人和馬爾康中等民族師範學校列為最不穩定的人群和學校,維穩大會小會指出來說,雖說有事實依據,但他們的負面情緒極大地影響了民族關係,在一定程度上製造了藏羌矛盾。藏族人變成州裡千夫所指的人群,就像一度在內地大城市里出現過的畏藏、歧藏事件一樣,阿壩州的幹部群眾對藏區和藏人的這種畏、歧指向也非常明顯,沒有原則和沒有感情的非藏幹部對州裡的敏感事件的反應是“燒光才好’”、“全部槍斃”之類。藏羌民族幹部利益分割勢力突出,民族矛盾深化。

    這封公開信也提到了藏人自焚,“我們州稱之為‘燒烤’的事件依然不絕,而且越來越多,由和尚發展為尼姑,由僧侶發展為一般俗人。”並且提到“沒有原則和沒有感情的非藏幹部對州裡的敏感事件的反應是‘燒光才好’‘全部槍斃’之類。”(《中國密報》第五期)

格尔登仁波切在美国国会就西藏处境发表演说

作者:格尔登仁波切
来源:http://woeser.middle-way.net/2011/11/blog-post_06.html

今天,在这里本人要作的报告是,就西藏(包括康区和安多)历史而言,西藏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整个西藏在中国共产党的统治下已度过了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西藏民族与中共当权派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不难看出其主要原因是,从前,共产党所谓“和平解放西藏和援助西藏”的根本宗旨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反而,一个强大民族对一个弱小民族采取高压政策日益显得公开化。对于这种严重问题中央政府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截至目前没有做过任何积极的改变。从而使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肆无忌惮地使用强权来压迫西藏民族,限制其宗教信仰自由,抢占民众财产,随心所欲依靠武力镇压,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当权者每说一句话都成为中国法律,而所谓法律惩罚成为他们的摇钱树。因是之故,对公道已彻底绝望的状况下,导致新一代西藏人斩木为旗,揭竿而起。

虽然,藏区设有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甚至民族乡等特殊行政区域。从理论上给予了自治,但实际不用说自治,甚至一个普通汉人具有的基本权利的一半,藏民族却无法享受。怀有大汉族主义情绪者把藏民族逼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无论有没有知识才能,只要是个汉族就被认同为高一等级,也似乎与当权者同位。如果身份是藏人,那末,身为中国政府公务员,甚至是共产党员,是干部,共产党就不信任他们。这就表现了民族间的不平等。尊者达赖喇嘛所提出的“中间道路”是中藏双方互惠互利的无上策略,假如中国政府早已采纳,现在藏汉之间就像七世纪松赞岗布在位时的甥舅关系一样,藏汉民族处于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境地。

平心而论,真正搞分裂活动的是那些持有大汉族主义情绪的中共地方当权者,他们美化总结报告,一次又一次地欺骗中央政府。这一问题连前中共总书记胡耀邦也曾经提到过。对整个藏区,尤其是最近与我有着特殊关系的安多阿坝地区,中共实施了错误的高压政策,这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下面我向诸位对这方面作个简要报告。首先,在阿坝州所有藏人原有的心理伤口处,再次造成了难以抚平的伤痕。这长达三代人的创伤是无法愈合的。

一、第一代藏人的心理伤痕

对整个藏区来说,早在中国共产党的红军在长征时期,第一次向外侵略的地方便是安多的阿坝地区。新中国政府还没有成立之前的1935年,红军长征的部队第一次到达安多阿坝地区时,在黑水有两千多僧人的大寺院拉当寺被毁坏了。到毛尔盖地区时,杀害了许多平民和僧侣。在毛尔盖大寺,中国红军召开了毛尔盖会议。红军到嘉绒觉孜、姜觉、佳普大仓寺等地时,抢夺了民众和寺院的财物和粮食,导致西藏(包括康区和安多)历史上的第一次饥荒。这期间西藏许多民众只能靠树叶来维持生命。嘉绒觉孜王和麦吾王,以及许多地方武装虽然进行了一系列自卫战,但最后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以失败告终。当时中国红军杀了不少藏人,如:阿坝格尔登寺的第34任堪布塔克的胞弟和恰才秃头为主的许多藏人死于非命。位于嘉绒的格尔登母寺和查理寺,还有东日寺都遭到了严重的抢劫和毁坏。当时红军总司令朱德和他的军队都住在阿坝格尔登寺的大殿内,该寺的许多佛像被遭到了毁损,当地老百姓的财产和土地也遭到抢劫和占用。通过这些野蛮行为,藏人认识到红军是个不信仰宗教,而且任意抢夺糟蹋老百姓生命财产的盗匪。毛泽东在红军长征途中看到藏区辽阔富饶的江河草原时,早就产生了侵占的欲望。所以中共政府成立后的第二年,毛泽东就派遣十八军进攻西藏,给当时的藏人心中造成了无法愈合的伤痕。这是给第一代藏人留下无法愈合的心理伤痕。

二、第二代藏人的心理伤痕

1958年中国共产党在阿坝地区开始搞所谓“民主改革”。1966年掀起“文化大革命”。在这些先后掀起的不同运动中,成千上万的藏人有的被抓,有的被遭到蹂躏,还有的被杀害。如;由于无法忍受中共的折磨,麦吾王华功成列饶杰跳江自尽。共产党实行灭绝藏人政策后,阿坝地区以晋美桑旦活佛为主的数以百计的僧俗藏人遭到了杀害。这期间,阿坝地区一个寺院都没有留下,全遭毁灭,甚至藏语地名和人名都改成了汉语名,实行了一系列可怕的宗教文化毁灭政策。另外,中共还滥开发矿产和森林资源。阿坝地区是个森林资源极其丰富的地方,中共在这里砍伐原始森林长达数十年。如今泥石流,山体滑坡,洪灾等自然灾害接连不断。这种野蛮行为,对所谓五星红旗飘扬下成长的第二代藏人心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

三、第三代藏人的心理伤痕

1998年,中共在阿坝地区各寺院强制性地展开了所谓“爱国爱教运动”。同年4月27日,印度首都新德里民族英雄图登欧珠为西藏人民的自由而自焚身亡。虽然汉地的寺院和学校可以继续发展,可是,于2003年至2008年间属于格尔登寺的僧侣小学相继关门。这些学校共有僧侣学生1200名。还有汶才小学和卡西希望小学等私办小学直接由政府接管。

特别是2008年3月16日,以阿坝格尔登寺僧侣为主的藏人民众走上街头进行和平示威时,共产党的武装部队立即把枪口对准了民众,当时有23名藏人被军警射杀。格尔登寺被军警的严密包围下,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寺院变成了监狱。从那时起,中共在阿坝县增建了5所兵营。近期,根据美国纽约人权研究组织的报导,中共对阿坝地区的维稳费用已达整个四川省的两倍多。目前,有5万多名中共军警驻扎阿坝州。

自从2008年3月20日起,对阿坝格尔登寺的僧人分成8个组,不分昼夜地强制进行“爱国爱教”教育。军警随时搜查寺院所有僧舍;抢夺僧人的计算机;还把藏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圣经典用刀割成两半;强迫让僧侣糟蹋达赖喇嘛的照片。对寺院僧侣不分昼夜地进行监督;一次性抓捕100名僧侣后进行殴打审讯。在寺院的护法神佛堂内,从前打猎者经过盟誓后交给寺院的猎枪(一般都是破旧的原始土枪和刀具),中共便说成是反抗共产党用的武器,从而向媒体大力作宣传。阿坝格尔登寺的2名僧侣,东日寺和各莫寺各1名僧侣,因无法承受心理上的恐惧和肉体上的折磨,最后悬梁自尽在各自家中。阿坝格尔登寺一位70高龄的僧侣,也因无法承受种种折磨而发心脏病死亡。军警随意下令禁止寺院的各项佛事活动,格尔登主寺及所有下属寺院一年一度的辩经活动亦被禁止了。各县之间的佛事活动也加以严防。还下令在阿坝地区不允许藏人过藏历新年。

2009年2月27日,阿坝格尔登寺27岁僧侣扎白,毅然用自焚方式表达对现行政策不满。当时武警不但没有灭火救人,反而开枪打伤僧侣扎白后抓捕。目前,僧侣扎白仍然不知下落。

2011年3月16日,阿坝格尔登寺20岁僧侣洛桑彭措自焚身亡后,格尔登寺再次被中共军警武装镇压。整个格尔登寺周围围住了扎丝,封锁寺院长达7个月。这期间格尔登寺似乎成了监狱,军警不分昼夜地实行监控。寺院僧侣分成55个组,中共当局的800多名工作人员驻扎在寺内,给僧人不择手段的进行所谓的法律宣传和爱国爱教教育。这期间因寺院内外严厉封锁,有些僧侣断炊长达三天。目前,寺院周围新建了许多公安办公用房。还安置了许多监视器和录音机来监控每个僧侣的一举一动。武警官兵随时突袭僧舍,无故进行搜查和审讯。军警在搜查时,损坏僧舍门窗、地板等,并无故殴打僧侣。甚至放警犬咬人,强夺民众财产等无恶不作,任意妄为蹂躏民众。当所谓的法律宣传和爱国爱教教育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目的时,便开始威胁寺院僧侣。民众处处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

2011年4月21日夜晚,许多特种部队突然袭击格尔登寺,一夜之间逮捕了300名僧侣,这些僧侣不知去向。藏人儿童不允许出家,僧侣还俗加以奖赏,并威胁到“出家人名额和寺院是否要毁灭,全在你们手里。”逼迫僧侣选择死神。

2011年8月15日,西藏道孚县僧侣次旺诺布抗议中共的高压政策而自焚身亡,2011年9月26日阿坝格尔登寺18岁僧人洛桑噶桑(上述自焚身亡的僧侣洛桑彭措的弟弟)和18岁左右的僧侣洛桑贡求一同自焚;2011年10月3日,阿坝格尔登寺17岁僧侣格桑旺秋亦自焚;2011年10月7日,19岁的阿坝上塔哇金日家儿子—曲培(曾是阿坝格尔登寺的僧侣)自焚;年18岁的阿坝上塔瓦松波家的儿子—卡央(曾是阿坝格尔登寺的僧侣)自焚;2011年10月15日,年19岁的阿坝索日玛村班马家儿子-诺布占堆(曾是阿坝格尔登寺的僧侣)自焚;2011年10月17日,阿坝县尼姑寺(玛姆寺)阿尼拉丹增旺姆自焚;2011年10月25日,康区甘孜寺僧侣达哇才让等在走投无路之下,抗议中共政府而自焚身亡。上述这些民族英雄,他们用年轻的生命来唤醒中共政府,并让全世界了解藏民族的苦难出境。

2011年8月29日,先烈洛桑彭措的叔叔,阿坝格尔登寺46岁的僧侣罗桑尊追,以洛桑彭措死亡事件负法律责任为借口,判了有期徒刑11年。8月30日,对22岁的阿坝格尔登寺僧侣罗桑丹增(亦称丹增甲莫卡),以杀人同伙罪为借口,被判了有期徒刑13年。21岁的阿坝格尔登寺僧侣罗桑丹增(娜丹)以杀人同犯为借口,被判了有期徒刑10年。2011年9月5日,30岁的阿坝格尔登寺僧侣才科,及22岁的僧侣罗桑达吉两人分别判了有期徒刑两年零6个月。16岁的阿坝格尔登寺僧侣,多吉被判了有期徒刑3年。以上这些被判刑的僧侣,在没有任何司法程序的情况下被判刑的。不用说象其它国家那样,有辩护律师为他们提供辩护,甚至对他们的判刑之事也是后来才让外人知道的。像这种不公道,且无任何司法程序的判刑方式,实在让人感到可悲又可恨。

自从2008年3月至2011年10月17日,在阿坝藏区肆意杀害和殴打致死的,因无法承受身心压力及折磨而导致死亡的,以及为藏民族的自由而自焚身亡者共达34人。被捕人数达619人(这里面不包括一次性被逮捕的阿坝格尔登寺300名僧侣),其中已被判刑的人数108人。上述被捕、判刑、自焚的大多数属于僧侣,其中也有在家众20名,包括藏人作家、学校教师以及编辑人员。

总而言之,西藏僧俗民众中,尤其是在五星红旗下成长的年轻人,因中共的高压政策,把他们逼上梁山。他们认为自焚是表达对共产党不满情绪的最佳方式。在他们即将结束宝贵生命的最后时刻,宁愿自焚身亡,也不愿意伤害到任何一个汉人及其他们的财产。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们的最后呼声是,“让达赖喇嘛返回西藏!西藏人民需要自由!西藏需要宗教信仰自由!”等等。高呼这些口号的勇士行列中多数已壮烈牺牲,一些活着的人仍然不知下落。这些和平示威后不知下落的藏人,如果他们还在世,还有一口气。那么,在此强烈呼吁社会各界,希望尽快拯救他们。

年初,开始镇压阿坝格尔登寺时,尊者达赖喇嘛为主的许多爱好和平者,包括政府、团体、以及个人向中共当局作出立刻停止镇压,尽快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藏汉问题的呼吁。然而,共产党不但没有采纳,反而继续以武力镇压,导致自焚事件不断增加。如果未来继续以武力镇压西藏人民,这对于藏汉民族来说,只能加深彼此间的矛盾,甚至可以说后患无穷。反过来讲,停止武力镇压;停止一切不人道的粗暴行为,是通往和平的唯一途径。为了藏汉民族和平共处,最近,我以个人的名义不仅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提出过一些议案。在此根据与我有着特殊关系的西藏同胞们的愿望,我愿意做一些对双方都有益的事。因此,他们希望中国政府允许让我回国探望,我个人也曾多次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但至今尚未得到任何正面响应。

眼下,新一代西藏人通过自焚来表达西藏人民的苦难处境,他们选择这种方式向全球热爱和平的国家及其人民,以及各人权组织为中心,对爱好和平的所有人士表达我们的心声。并呼吁中国政府,依靠武力治国是无法持久的,为了真正实现胡锦涛主席所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的愿望,这就需要立即启动中藏和谈,消除藏汉民族间不必要的疑虑,建立相互信赖和平共处的环境。并让国际自由组织和无国界记者进入安多阿坝地区展开调查。

诸位所给予的无上支持必定将成为激发境内外藏人的主要动力。在此,我代表整个藏人尤其与本人有着特殊关系的僧俗同胞,把他们的呼声转达给你们,这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谢谢大家!

格尔登仁波切:洛桑丹增晋美•益西嘉措

于2011年11月02日

星期一, 11月 25, 2013

突厥斯坦伊斯兰党正在回归故土?

作者:Gordon M. Hahn
译者:维吾尔在线(http://www.uighurbiz.net
英文來源:http://geostrategicforecasting.net/gordonhahn/2013/11/15/is-the-turkestan-islamic-party-returning-home/
中文來源:http://www.uighurbiz.net/archives/21960

在我的电子杂志——由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出版的《欧亚大陆的伊斯兰、伊斯兰主义与政治报告》(简称‘IIPER’) 第67期中, 我曾警告以中国维吾尔族为主的突厥斯坦伊斯兰党(简称‘TIP’,有时也被称作‘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党’( ETIP))的重新振起和对中国西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或或对中国其他地方日益严重的威胁 (http://csis.org/files/publication/131014_Hahn_IIPER67.pdf)。‘突厥斯坦伊斯兰党’开始以民族分裂运动著称,争取省级自治区新疆的独立。位于中国西部的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接壤。“突厥斯坦伊斯兰党”一直流亡在巴基斯坦的瓦济里斯坦地区,并在此受“基地”组织和全球圣战革命联盟支配,接受“基地”组织和设在瓦济里斯坦的其他组织的训练,从而在阿富汗-巴基斯坦获得实地经验。他们与全球范围内的圣战恐怖组织组织和基于阿巴两国的其他组织发展起了关系。

瓦济里斯坦(Waziristan)

《欧亚大陆的伊斯兰、伊斯兰主义与政治报告》第67期发布几天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发生一辆吉普车的撞击和爆炸事件,导致两名游客死亡、40人受伤。那辆吉普车内的一家三口人也在该袭击中丧生。中国当局称“10·28事件”系“突厥斯坦伊斯兰党”行为。5名维吾尔穆斯林很快就被抓捕,并在一个嫌犯住处搜查到圣战旗帜和圣战文字(www.nytimes.com/2013/10/31/world/asia/china-says-5-jihadis-are-arrested-in-beijing-attack.html?_r=0)。

一个星期之后的11月6日,8个简易爆炸装置在山西省委面前爆炸,并造成1死8伤。这次在中国东部省份省会太原爆炸的简易爆炸装置包括子弹大小的球形轴承,一个鲜明的圣战爆炸装置元素(http://online.wsj.com/news/articles/SB10001424052702304391204579180583567153914) 。中国当局仍未指出这起9天后发生在中国的第二起恐怖袭击事件的肇事者。11月8日,警方逮捕了一名刑满获释的当地居民,叫丰志均。他承认故意作案,以“报复社会”。新闻报道中并没有提及宗教或民族背景。

由中国维吾尔穆斯林主导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党”一直与流亡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其他圣战组织——包括来自中亚的组织,塔利班和“基地”——并肩作战。在一定程度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持续遭受明显的民族-政治动荡。阿富汗撤军后,该地区甚至有可能整个中国将易受来自“突厥斯坦伊斯兰党”的袭击。2009年7月和2011年7月发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骚乱暗示着持续的民族-政治和宗教争执。

自从2007年开始出现后,几年来“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党”在中国成功实施了一些袭击。它曾声称对2008年夏季奥运会之前发生的一系列爆炸事件负责。2009年8月,“突厥斯坦伊斯兰党”当时的埃米尔(酋长)阿卜杜海克·安·突厥斯坦(Abdul Haq al-Turkistani)扬言要袭击中国驻外大使馆以及中国境内的目标。“突厥斯坦伊斯兰党”声称对2011年7月18日和7月30~31日分别发生在新疆西部城市和田和喀什的一系列爆炸和刀斧袭击(而喀什离中亚传统的温床——费尔干纳盆地只有200英里的距离)。发生在两地的袭击分别造成4名(政府部门:译者阐释)的人、10多名平民和8名袭击者的死亡,40多人受伤。“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党”2011年9月份发布的视频似乎暗示着该组织与2011年7月30~31日发生的袭击有关,视频中“突厥斯坦伊斯兰党”埃米尔的声明显示10名袭击者当中一名像该组织的埃米尔。“突厥斯坦伊斯兰党”还声称对2013年4月发生在喀什的袭击负责。袭击造成15名社区工作人员和警察丧生。这些可能是冰山的一角。需要记住的是安全官员倾向于夸大自己的效益。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5月中国安全官员声称他们已有能力阻止96%的恐怖袭击计划。然而,“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党”并未对今年6月发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鲁克沁镇的持刀攻击事件。该事件中, 35人死在16名持刀者之手。

目前,“突厥斯坦伊斯兰党”可能由100人组成,顶多也可能有几百名战士,由谢赫阿卜杜勒·艾孜则(Abdul Aziz)率领。经过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多年的流亡,“突厥斯坦伊斯兰党”、“基地”、塔利班、“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IMU)、IMF分支组织伊斯兰圣战联盟(IJU)、哈萨克斯坦的“al-Khalifat”(JaK)和塔吉克斯坦的“Jamaat Ansarullah”(JA)已经发展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因此,凭借长期流亡在阿富汗-巴基斯坦边界和瓦济里斯坦,“突厥斯坦伊斯兰党”已经成为“基地”组织的盟友,而“基地”在米尔阿里(Mir Ali)地区与巴基斯坦的塔利班组织训练营。“突厥斯坦伊斯兰党”一名或两名领袖曾经或正在服役于“基地”统治下的修罗议会(Shura Majlis)。其中一名是“突厥斯坦伊斯兰党”的埃米尔阿卜杜勒·沙库尔(Abdul Shakur (Shakoor)),而报道称他于2012年在美国无人机袭击中死亡。据报道,2011年4月赛义夫·阿德尔(Saif Adel)离开巴基斯坦联邦直辖部落地区(FATA)之后,他接手指挥“基地”在该地区的所有外国势力。

“突厥斯坦伊斯兰党”接受“基地”的军事和宗教培训,培训也有可能来自“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伊斯兰圣战联盟”和在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处活动的巴基斯坦塔利班,也有可能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故 “基地”宗教学者哈立德·本·阿卜杜勒·拉赫曼·侯赛因(Khalid bin Abdul Rahman al-Husainan)曾访问新疆,在维吾尔穆斯林当中促进圣战思想。今年,“突厥斯坦伊斯兰党”发布了侯赛因死后的视频,讲到他向新疆维吾尔穆斯林宣传圣战。

在瓦济里斯坦期间,“突厥斯坦伊斯兰党”除了与“基地”的密切关系,还跟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和“伊斯兰圣战联盟”发展起了紧密的关系。已故沙库尔(Shakur)曾是“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创始人塔伊尔·尤里大仕(Tahir Yuldash(ov))紧密帮手。他也像沙库尔一样,于2010年在美国无人机袭击中被打死。“突厥斯坦伊斯兰党”通过“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和“伊斯兰圣战联盟”与欧亚大陆的大量圣战徒接触。2013年7月15日,“伊斯兰圣战联盟”媒体部发布了名为“Badr at-Tawheed”的视频,讲的是一名圣战徒的生活;视频中的他,一天跟一名Pasrun、一名乌兹别克人和一名俄罗斯人在一起,而在另一天跟一名塔塔尔(鞑靼)人在一起。2013年3月,一名乌兹别克斯坦执法部门前官员兼专家告诉乌兹别克媒体称,“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势力正在从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回到中亚地区。他引用费尔干纳盆地和吉尔吉斯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边境地区的不稳定,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战士在塔吉克斯坦被捕作为例证。当时,这位前官员强调,“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正与达吉斯坦、车臣和维吾尔人加强关系。

“突厥斯坦伊斯兰党”似乎与“基地”更远的全球圣战盟友发展起了关系,比如基于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的“高加索酋长国”的圣战徒(Caucasus Emirate ,CE)。“高加索酋长国”曾参与几起在欧洲和阿塞拜疆实施失败的外国阴谋,并激发了更多的事件,包括2013年4月15日发生在美国波士顿马拉松赛场的爆炸案。2012年10月,“突厥斯坦伊斯兰党”现任埃米尔谢赫阿卜杜勒·艾则孜(Sheikh Abdul Aziz)向“高加索酋长国”埃米尔Doku ‘Abu Usman’ Umarov发一段时长20分钟的视频问候。(2011年3月,‘突厥斯坦伊斯兰党’之盟友‘伊斯兰圣战联盟’也做过同样的事。)“突厥斯坦伊斯兰党”全球范围内联系的广度可以从其用5门语言发布的声明和视频中反映出来,5门语言分别是维吾尔语、突厥语(土耳其语?)、阿拉伯语、俄罗斯语和英语。

应该指出的是,维吾尔族战士有可能与乌兹别克、高加索、塔塔尔或其他圣战者前往叙利亚和他们全球圣战和训练网络。今年7月,中国安全官员声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名叫做买买提·艾力的维吾尔人被逮捕与他曾赴叙利亚参战有关。在叙利亚作战还使得让“突厥斯坦伊斯兰党”维吾尔人有更多机会与“高加索酋长国”或JMA接触。其中,“高加索酋长国”是叙利亚移民援军中占绝大多数;而JMA由埃米尔Umar al-Shishani——来自车臣亚的车臣少数民族人——率领,并与“高加索酋长国”有联系。从叙利亚回来的维吾尔人要么去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要么回到中国,他们将有更大的战斗力,甚至物资资源。

而且,随着西方势力从阿富汗撤出——尤其是塔利班重新掌权——“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伊斯兰圣战联盟”、 哈萨克斯坦的“al-Khalifat”或瓦济里斯坦其他的圣战组织会寻求回到中亚。如果成功的话,他们能并且将会给“突厥斯坦伊斯兰党”提供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以便让他们渗透到新疆在中国领土实施袭击。这对“突厥斯坦伊斯兰党”很重要,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立、伊斯兰化的东突厥斯坦,这将会成为中亚酋长国或哈里发的一部分。圣战者希望建造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哈利法制政权。

最近,“突厥斯坦伊斯兰党”在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地区表现出更多操作和宣传上的活动,可能在加紧准备受“基地”和其他盟友援助的在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的行动,等着撤军完成。今年5月,“突厥斯坦伊斯兰党”发布两盘录像带,看起来像声称对阿富汗境内的两起不同的自杀式袭击负责。据报道,其中一起发生在2011年,另一起可能最近才发生,在视频发布之前。

今年春季和夏季,“突厥斯坦伊斯兰党”发布视频,显示妇女和儿童的武装训练过程。视频中并不能清楚地知道,妇女和儿童是不是将参与到自杀行动中;“基地”在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处使用妇女自杀式爆炸行动开始于2010年,随之“高加索酋长国”和其继承组织——Ichkeriya车臣共和国。 再者,“突厥斯坦伊斯兰党”在过去三年发布的宣传视频在成倍的增加,2013年是2012年的两倍,2012年是2011年的两倍。

显示“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IMT)更广泛圣战宣传例子的是该组织埃米尔阿卜杜勒·艾则孜于2012年给 “高加索酋长国”埃米尔Dokku ‘Abu Usman’ Umarov的视频讲话。如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与“高加索酋长国”在促进关系,那么他们肯定跟中亚的圣战组织——“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伊斯兰圣战联盟”和哈萨克斯坦的“al-Khalifat”或该地区其他偶尔出现的组织,有合作关系。艾孜则的视频暗示,“突厥斯坦伊斯兰党”正在从过去的损伤中恢复。最近的一个埃米尔艾买提·优素福(Emeti Yakuf,又名 ‘Aibu Adubu Rehman’ 和 ‘Saifulah’)在去年八月美国的无人机袭击中死亡,当时一起死亡的还有巴基斯坦塔利班的埃米尔马哈苏德·哈卡尼(Mehsud Haqqani)之儿子巴德鲁丁·哈卡尼(Badruddin Haqqani)。

鉴于全球圣战革命盟友的增长和“基地”中心力量的削弱,“基地”和类“基地”组织的专营权的增长会对 “突厥斯坦伊斯兰党”为了扩大作战能力和影响范围,与其他组织合作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包括基于中亚的组织。他们最终加紧渗透到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国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有一个拯救的恩典,那就是“突厥斯坦伊斯兰党”还不是在“基地”和其他全球范围内的圣战组织的头号日程表里,有三项原因。首先,与全球范围的其他圣战革命盟友相比,“突厥斯坦伊斯兰党”的伊斯兰主义 takfirist更受嫌疑。第二,中国并未成为西方 “异教徒”和其他像什叶派和俄罗斯一样的头号反对对象。第三,由于在叙利亚的逊尼-什叶派内战,“基地”和其他圣战者可能会更多地向西移动而不是东北移动,这是对后穆尔西时代的埃及和阿拉伯穆斯林世界的恶化局势下的圣战者提供了可能性。

目前尚不清楚,“突厥斯坦伊斯兰党”,“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伊斯兰圣战联盟”, 哈萨克斯坦的“al-Khalifat”和“高加索酋长国”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为集中资源和人员交换而做的努力,还是软弱的表现,另外人选的变更会不会增加“突厥斯坦伊斯兰党”的战斗力。尽管如此,中国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可能会一直是分别对维吾尔族和中亚伊斯兰主义者、圣战者而言更有吸引力的目标。

——————

作者简介:Gordon M. Hahn is an Analyst and Advisory Board Member of the Geostrategic Forecasting Corporation as well as a Senior Associate, Russia and Eurasia Program,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Washington, D.C.; Analyst/Consultant, Russia Other Points of View – Russia Media Watch; Senior Researcher and Adjunct Professor, MonTREP, Monterey, California; and Senior Researcher, Center for Terrorism and Intelligence Studies (CETIS), Akribis Group, San Jose, California. Dr Hahn is author of two well-received books, Russia’s Revolution From Above (Transaction, 2002) and Russia’s Islamic Threa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which was named an outstanding title of 2007 by Choice magazine, and the forthcoming The ‘Caucasus Emirate’ Mujahedin: Global Jihadism in Russia’s North Caucasus and Beyond (McFarland Publishers, 2014). He has authored hundreds of articles in scholarly journals and other publications on Russian, Eurasian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publishes the Islam, Islamism, and Politics in Eurasia Report (IIPER) at CSIS at http://csis.org/program/russia-and-eurasia-program.

要把新疆高校建成反分裂反渗透的坚强阵地

作者:辛为民(新疆日報網通訊員)
來源:新疆日报
http://www.xjdaily.com.cn/xinjiang/002/985023.shtml

参加自治区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的我区各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把突出政治坚强作为正风肃纪的核心,调准聚焦点,深入查摆在严守政治纪律、反对民族分裂和“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纷纷表示,要把高校建设成为反分裂反渗透的坚强阵地。

新疆大学党委书记李中耀说:“教育系统是反分裂反渗透的主要阵地之一,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要把高校建成反分裂反渗透的坚强阵地,建成民族团结的模范单位,建成现代文化引领的示范高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各高校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高校培养的人才,首先要求政治上合格,能够在一言一行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这一点对于新疆大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新疆师范大学校长卫利·巴拉提说:“意识形态领域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是敌对势力、‘三股势力’与我们争夺人心、争夺群众、争夺学生的重要阵地。近期连续发生的暴力恐怖案件再次充分证明,我们同民族分裂势力的斗争是敌我性质的、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这场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激烈的。在高校,我们要准确和敏锐地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动向,坚持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原则,做好防范宗教向教育领域渗透的各项工作,及时对一些舆情动态做出反应,对一些表象性和苗头性的现象,比如:学生穿戴宗教服饰、封斋,还有在互联网、手机上宣扬和传播宗教思想等苗头性问题,要高度警觉并坚决制止。同时,作为高校领导,我们有责任做更多的工作,帮助学生和老师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民族和文化,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澄清认识。”

新疆大学校长塔西甫拉提·特依拜说:“‘三股势力’利用宗教极端思想向学校进行渗透,把争夺下一代作为其积蓄力量、与我们进行长期较量的一个战略性步骤,通过媒介传播,编制、印刷和散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千方百计地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分裂宣传和渗透,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社会政治稳定。作为一名受党培养多年的高校少数民族党员领导干部,通过此次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更应该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牢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职责,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把依法治理非法宗教活动,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有关要求贯彻落实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全过程。”

喀什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徐源智说:“长期以来,‘三股势力’在喀什破坏渗透活动非常猖獗,最近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再次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喀什师院地处反分裂斗争前沿,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的任务尤为艰巨。学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较好地维护了校园的稳定,归根到底在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动摇,坚持把稳定工作放在首位不动摇,坚持强化管理不动摇。院党委结合学校反分裂斗争的实际,始终把解决好政治上坚强的问题,作为学校各级领导班子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对政治上不合格的高校领导干部和教师,业务上再强,也要坚决调整;对政治上不合格的学生,专业课学习再好,也绝不能毕业。”

新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梁超说:“传播先进文化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大学在传承发展传播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他领域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疆,传播先进文化就是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大力发展‘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所谓‘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就包含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新疆精神’‘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等新疆的特有元素。现代大学生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律素质就离不开现代文化的传播。学校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通过现代文化传播培育大学生现代知识、现代观念、现代法制意识、国际视野,切实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党忠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喀什师范学院院长艾尔肯·吾买尔说:“面对宗教极端主义向校园的渗透,不仅要敢抓敢管,更要会抓善管。在一些特殊时期和敏感节点,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及时表明态度,敢于发声亮剑。不仅在会议上和正式场合中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在非正式场合上也要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全校师生员工和身边及社会上的人。在我们学校,别说没有穿吉里巴甫服饰的人,即使是那些穿‘打擦边球’服饰的现象也看不到。”

新疆去年发生近200暴恐案 "东突"渗透计划曝光

作者:记者卢国强、朱东阳
來源:《瞭望》新闻周刊
http://news.sina.com.cn/c/sd/2013-11-25/092928802800.shtml

  在大多数中国内地居民的意识里,“恐怖袭击”是“9·11”,是伦敦地铁爆炸案,是发生在遥远地方的特定事件。然而,近期发生在北京天安门金水桥的暴力恐怖袭击案件却告诉我们,恐怖袭击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2013年10月28日,3名嫌疑人驾车在天安门制造了5人死亡、40人受伤的袭击事件,经过公安机关调查,这起事件被定性为“一起经过严密策划,有组织、有预谋的暴力恐怖袭击案件”。不经意之间,“恐怖袭击”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10月31日,我国政府在强烈谴责“10·28”事件的同时,再次表明一贯坚决反对并严厉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的立场。在刚刚闭幕的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消息向全世界表明,中国绝不对恐怖主义低头。

  “恐怖袭击”来前毫无征兆

  很多人最先是通过网络得知,28日12时许,“天安门一辆车撞进人群并起火”。随后,几张发自现场的图片在网上流传。

  事件发生后,北京市交管部门立即对长安街东西双向采取临时交通管理措施。根据公安机关要求,12时39分,地铁1号线天安门东站采取临时封站措施,1号线各次列车在天安门东站通过不停车,1号线天安门西站B口采取出入口封闭措施。

  是交通事故、意外,还是恶意的犯罪行为?事发地点的特殊性迅速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官方在事发后一个半小时左右,发布了第一条消息:“28日12时05分许,一辆吉普车由南池子南口拐入长安街便道,由东向西行驶撞向金水桥护栏后起火,行驶过程中造成多名游客及执勤民警受伤。警方在现场立即开展工作并组织施救,火被迅速扑灭。目前,受伤人员已全部送往附近医院救治,吉普车司机及车内人员共3人已确认死亡。相关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此后的多次官方发布中,“‘拐’入长安街便道”被修正成“‘闯’入长安街便道”。一字之差,足以证明事件性质发生了变化。

  据统计,这一事件共造成5人死亡,40人受伤,除了肇事车内3人死亡外,另有2名游客死亡(1名菲律宾籍女游客、1名广东省男游客),40名受伤人员中包括3名菲律宾籍游客及1名日本籍男游客。

  事件发生后,“北京市公安、应急、卫生等相关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工作并组织施救”;“中央领导同志和公安部、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先后赶到现场指挥处置工作,要求全力以赴抢救伤者,迅速查明真相,采取有力措施,确保首都安全稳定”;“为全力救治伤员,相关医院迅速组织专家紧急会诊,根据伤者伤情分别采取手术、包扎及其他紧急治疗措施。当日下午,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先后前往医院指导救治工作并看望慰问伤员”。

  没有任何修辞色彩的字里行间,细心人依然可以品味到事件的重大、急迫。

  事发当天,北京警方会同多地公安机关,连夜展开调查,查明车内死亡的人员分别是乌斯曼·艾山、其母库完汗·热依木及其妻古力克孜·艾尼。案发仅十余个小时,在新疆等地公安机关大力配合下,北京警方先后将玉江山·吾许尔、古丽娜尔·托乎提尼亚孜、玉苏普·吾买尔尼亚孜、布坚乃提·阿卜杜喀迪尔、玉苏普·艾合麦提等5名同伙抓获。同时,警方在嫌疑人暂住地发现“圣战”旗帜、长刀等物品。

  10月30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北京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处获悉,警方初步认定,“10·28”事件是一起经过严密策划,有组织、有预谋的暴力恐怖袭击案件。

  10月31日,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向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机构执委会通报“10·28”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时指出,这起事件是在当前国际恐怖活动处于活跃上升期,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受到恐怖主义威胁的国际大背景下发生的。

  10月31日,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表示:“这种针对无辜的平民和游客的暴力恐怖袭击是反人类、反社会、反文明的行径,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会齐声对此予以强烈的谴责。没有任何一个讲法治、负责任的政府会对暴力恐怖行为姑息纵容。”

  “恐怖主义”并不遥远

  据嫌疑人玉江山·吾许尔等人供述,这起袭击事件是经过提前策划并最终实施。“针对无辜民众进行的暴力活动、暴力活动的形式不特定、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是恐怖事件的构成要素。从这方面看,‘10·28’事件是一起典型的恐怖事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专家李伟说。

  受访专家指出,在大多数国人和部分地区政府官员心目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恐怖主义离我很远”的想法,但实际上恐怖主义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远。“现代恐怖活动的特点就是吸收平民参与,拿起武器是恐怖分子,放下武器就能隐身于普通市民中,很难识别;现代社会交通便利,他们很容易在各地流窜。这是恐怖分子的‘恐怖之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反恐专家梅建明说。

  另一方面,恐怖袭击行为有“就地取材”的新趋势,也让恐怖袭击的防范难度加大。“在恐怖分子发布的教材中,发现他们‘传授’在实施袭击时,可以随便使用手边能够接触到的东西。恐怖分子不会教条到一定有枪支、炸药以后才实施袭击,他们进行袭击的方式往往是根据能够获取的工具和材料决定的。”李伟介绍。

  随着各国反恐意识的提高和反恐措施加强,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发生的恐怖袭击的形态和方式与发展中国家有很大差异;即便是在西方国家,历次恐怖袭击事件采取的方式也有很大变化。“今年英国一名军人在街头被两名恐怖分子用菜刀砍死,法国士兵在进行反恐巡逻时遭到割喉,与以往汽车炸弹式的袭击就有很大不同。”李伟说,由于我国对危险品管控严格,恐怖分子也会调整实施恐怖活动的手段和方式。

  “例如在新疆鄯善、和田等地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恐怖分子主要使用砍刀,北京的‘10·28’事件则使用了汽车和汽油。这使得反恐难度大大增加。”李伟说,“但并不能因恐怖分子使用的方式和手段‘粗陋’,就否认这些事件的‘恐怖’性质。”

  对待“恐怖分子”严阵以待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其目的是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明确指出,恐怖主义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中国政府将更加坚决地打击暴力恐怖犯罪,并希望上合组织反恐机构进一步加强反恐安全合作,提升上合组织反恐的行动能力,共同应对域内外安全威胁,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在经历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等大型活动的考验后,中国特别是北京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反恐体系。


  中国各地警方已经形成便捷高效的情报信息交换机制和区域警务协作机制;在首都北京周边,河北、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山东等6省区市已经与北京形成稳固的区域警务合作,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启动“护城河”工程,防止危险因素进入北京;经过多年磨合,北京城已经形成从市界到中心城区的“三道防线”,进京主要路口、主要环路等构成了闭合的环形防控网络;在城市中心,有专事反恐的特警“蓝剑突击队”、能够实现空中支援和监控的警用直升机以及全方位覆盖城市的警察和治安志愿者巡控网络。

  事实上,“10·28”事件,也体现出中国警方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在事件发生后,北京警方立即对核心区域采取社会交通和公共交通的临时管控,当本刊记者在事发半小时后赶到现场附近时发现,天安门广场及周边的公交、地铁并未因这起袭击事件而出现拥挤、人员滞留、治安混乱等继发性事件。

  而事件发生后,现场勘查、灭火救援、现场清理、案件侦破等各项工作同时交叉并行,高效有序。仅一小时后,长安街东西双向交通恢复。两小时后,天安门地铁站恢复正常。当天下午和晚上,游客和行人的参观和生活并未受到影响。

  事发后仅一小时,北京警方即发布了事件信息,并根据事件处置进程,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有效防止了各种谣言和传言,让外界了解案情和工作进展。案发十余个小时后,多地警方协作,即将其余涉案嫌疑人抓获,消除了更大的安全隐患。

  必须重视的是,由于手段和方法不断翻新,现代恐怖袭击很难彻底防范。在李伟看来,在反恐领域要追求“完美”,关键应是“早发现、早预警”。“最关键的是反恐情报的搜集、研判,反恐情报信息网络的完善和搭建。”梅建明说。

  李伟提出,应完善国家反恐立法。“反恐立法,可以为反恐工作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依法反恐,统一反恐防恐的认识和措施,可以防止一些防范薄弱的地区被恐怖分子利用和渗透,也可以保证反恐部门对一些试图实施恐怖袭击的活动有更大的防范打击空间和力度。”李伟说。

  当前我国仍处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各类矛盾问题普遍存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应纳入反恐的大框架,不要让这些问题和矛盾成为恐怖分子招募人员的借口和恐怖主义发展蔓延的土壤。”李伟说。

  这一诉求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得到回应,中央政府将“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针对公众对“10·28”事件可能导致效仿行为的担忧,李伟认为:“恐怖分子处心积虑地思考用任何一种方法实施袭击,前提条件是他们得到什么样的工具。反恐防恐的眼界要放得更开一些,不要局限于已经发生的事件和采用的手段,不要局限于恐怖分子的思维方式,而是应该更主动地去发现恐怖行为的苗头。”

  “反恐不仅仅涉及国内,国际上第三方势力对境内外东突势力的支持和资助、西方国家的双重标准对东突势力的纵容,都是我们要面对的难题。必须认识到,反恐工作是长期的、复杂的,短时期内难以彻底解决。反恐应该是‘全国一盘棋’甚至‘全世界一盘棋’。”李伟说。□

  警惕“东伊运”等境外组织加紧渗透

  近两年来,境内外“三股势力”利用新疆穆斯林朴素的宗教和民族认同感,不断加大对新疆的渗透破坏,强化宗教极端思想、煽动民族仇恨。以“东伊运”为首的境外“东突”组织极力推行“思想上打入新疆”、“行动上拉人出境”计划,要将“圣战”引向“东方帝国”,并企图建立对我国西北边疆武装渗透的前沿阵地。

  “东伊运”是境外“东突”势力中最凶残、最具破坏性的恐怖组织,成立于1993年,全称是“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2002年9月11日,被联合国认定为恐怖组织,是新疆面临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安全威胁。2003年12月15日,中国公布的首批“东突”恐怖组织名单中就有“东伊运”。此外,还有“东突厥斯坦解放组织”、“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东突厥斯坦新闻信息中心”。

  在境内外“三股势力”的合谋下,新疆南部的和田、喀什、阿克苏等地成为被渗透破坏的重点地区,并逐渐扩散。多位受访爱国宗教人士告诉记者,“三股势力”正利用宗教向各个领域进行极端思想渗透,犹如一个看不见的“黑手”拉拢、裹挟信教群众,导致极端宗教氛围异常浓厚,非法宗教活动猖獗。

  自2009年以来,新疆涉暴涉恐案件明显增加,维稳处突压力持续加大,具有“伊吉拉特”(意为“迁徙”)“圣战”特征的暴力恐怖活动已经成为对新疆稳定影响最大、威胁最大、滋生最快、影响最为恶劣的新威胁。

  据新疆自治区公安厅统计,自2009年以来,新疆每年打掉的危安现行组织团伙案均在百起以上,呈现高位徘徊态势,其中2012年新疆暴恐案件190余起,比上年大幅增加,其中,“独狼式活动”的个体或小群体暴恐活动趋多,且参与人员基本都是“80后”、“90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95%左右。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多样化的网络应用发展迅猛,网民群体急剧增长,网上传播宗教极端思想、煽动暴恐犯罪、捏造散布谣言等违法犯罪活动也随之抬头,对新疆的社会安定团结大局造成不利影响。

  仅今年鄯善县鲁克沁镇“6·26”暴恐案件发生后的两个月间,新疆公安机关就查处涉及传播涉稳谣言类违法犯罪人员256人,传播“圣战”等宗教极端思想139人。自治区公安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新疆涉网案件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及无职业人员,通过网络传播宗教极端思想,现实危害巨大。□

————————————————————

  暴恐事件引起新疆各族群众愤怒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毛咏)

  “金水桥”事件过后,“心痛”、“伤痛”、“愤怒”成了受访群众最普遍的情绪表达。新疆师范大学学生古丽娜尔告诉本刊记者,一次次的暴力恐怖事件就是一次次往维吾尔人脸上抹黑,心上捅刀子,“新疆是多么美丽的地方,被这些民族的败类搞的乌烟瘴气,金水桥事件再次把新疆及维吾尔族推向风口浪尖!”

  乌鲁木齐市白大寺的伊玛目(领诵人)阿不都许库尔更是愤愤地表示,这些暴恐分子总是打着宗教的旗号干恶事,不仅给宗教抹黑,也让新疆的穆斯林一次次背上沉重的包袱。

  本刊记者在与多位受访者的交谈中发现,虽然恐怖分子在不断制造流血事件,企图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但他们也开始面临愈来愈多本民族的唾弃和谴责,更多维吾尔人对“三股势力”愈加痛恨。

  不少年轻人和知识阶层对不断出现的暴力恐怖事件和宗教氛围的异常浓厚表现出深深的忧虑。维吾尔族青年导演朗辰在他的博客中说:维吾尔族正在被极端宗教势力绑架,持续下去整个族群都将会面临浩劫,走向全线的倒退,离现代文明越来越远。他甚至感觉到“有股政治势力已经产生,藏在族群间,做着完全不计未来的勾当。”

  他呼吁,“一个族群,面对如此复杂的情景,正需要国家的力量,正需要全体国民的支持,同仇敌忾才能解决敌人的威胁”,他希望更多的人“能拿出善良的勇气,用一双中国人的手,去握住另一双虽然长相不同但一样是中国人的手走出困境。”

  “金水桥”事件引起新疆问题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和警觉。兰州大学原副校长、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杨恕认为,这是新疆暴恐事件升级和外溢的表现,事发地已经从过去的新疆向外扩散,旨在制造更大的恐怖效应和威胁。

  多位长期关注新疆稳定的专家和学者认为,“金水桥”事件是一个标志,今后无论新疆人还是内地人都将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恐怖活动将长期存在,恐怖破坏已经常态化,内地反恐压力加大。

  对此,受访学者们建议尽快在全国重点城市建立处置此类事件的应急预案,严防新疆暴力恐怖主义升级蔓延。

  新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仲康建议,我国应加强同世界各国包括美、德、法、日等国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的合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境外“三股势力”的生存和活动空间,降低东突势力的影响;并且,可以通过国际民间组织、互联网和国家级主流媒体向海外传递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民族宗教状况,最大限度地揭露“三股势力”暴力恐怖罪行,最大限度地压缩境外“三股势力”的国际生存空间和舆论阵地。

  杨恕、潘志平、刘仲康等受访专家还建议从国家层面下大力气,组织专门力量调查研究“经济发展,暴力恐怖活动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抬头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宗教极端思想为什么有市场、有土壤,以及影响新疆稳定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症结所在,制定维护边疆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战略部署。□

新疆民族关系走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晓霞(新疆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來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01期

新疆地处祖国西陲,是多民族人口构成的维吾尔族自治区,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3个民族,维吾尔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46%。新疆的民族关系成为影响区内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权稳固,甚至是国家统一、国际外交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成为衡量我国民族理论研究、民族政策实践的重要指标之一,备受关注。
   
一,新中国成立后新疆民族关系的变化及其现状

民族关系是指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经济关系等。在我国,民族关系有几层含义,在全国范围,有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少数民族间的关系;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还有自治民族与非自治民族间的关系;在社区村落,有聚居民族与散居民族的关系。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之时,新疆主要有13个民族。以后许多来自内地省区的人口迁移进疆,目前新疆居民中共有55个民族成份。在这些民族中,人口数超过百万的有3个: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人口规模在10-100万之间的有3个: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人口数在1-10万之间有5个: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东乡族,其他民族的人口都在1万以下。各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主要呈现为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相互交错杂处。

60多年来,党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在新疆得到贯彻执行,各族人民平等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等一切民主自由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自治民族享有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中央政府实施各种促进新疆经济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动员组织内地省区支持新疆发展,以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之间以及各民族之间存在的差距。这一切为新疆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民族关系是随着民族之间的交往而出现的,混杂居住、一同工作为各民族间的密切接触提供了彼此相互了解、沟通的平台。长期以来,共同的社会制度、共同的政治经济组织、共同的社区生活使不同民族成员结成了同志、同事、邻居和朋友这样一些稳定的合作关系,彼此友好相处。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随着国内统一市场逐渐建立,新疆与内地之间,疆内各区域、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人口的流动愈来愈频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不断沟通交流,经济上相互的依存程度很高,各民族杂处的特征更为突出,多民族社区不断增多,彼此间的了解与友谊也大大增强。同时,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打破了保守、封闭的思想观念,对与自我文化相异的“他者”的包容性增强,各民族文化中的共性在增多。因此,总体上说,60多年来新疆各民族间的关系是和睦的,表现为相互依存,共性趋增,共同发展。

同时,由于新疆存在的多民族格局,民族关系又表现出层次性的差别,在不同历史时段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民族关系的层次性差别指的是族际间的距离。受到历史、文化传统、人口数量及地理分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民族间的存在着文化距离、心理距离的差异,表现为异族个体在交往中彼此接纳的难易程度。文化距离往往是文化现实差异的反映,也是一种心理建构的产物,而心理距离,是族际关系的历史和现实在心理中的投射。

以文化距离为例。60多年来,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层面(衣食住行等)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外界的文化信息大量进入城镇乡村,形成文化共享态势;近年来大力提倡和推行双语,不同民族的交流障碍在减弱。同时,新疆主要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明显存在,民族界限清晰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是民族边界构成的重要因素,其中宗教,主要是伊斯兰教,对民族分界的区隔作用最为明显。伊斯兰教不仅作为一种宗教有着宗教教义、宗教仪式和宗教典籍,同时又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会伦理观念,对信仰者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都有详细的规定,对社会的影响方方面面。在新疆,各民族明显被区分为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与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两类,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社会生活方面,都受着宗教的制约和规范。而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又大多与使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民族相重叠,这种宗教和语言的双重区隔加剧了群际间的文化差别,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距离明显不同。如果说语言的障碍可以通过学习来消除,宗教对彼此认同的阻隔作用却是不易减弱的。有学者指出的,在新疆,由于穆斯林生活方式较强的排他性,宗教信仰目前仍是不可逾越的一道民族边界、一道文化藩篱,有效地维护着传统文化的完整,同时也阻断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靳薇,“新疆维汉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1(4).]

文化共享的趋势并没有带来明显的心理距离的缩小。在几个主要民族之间,如汉、维吾尔、回、哈萨克等民族,由于在文化包括认同方面的现实差异,一般在公共领域交往频繁,但在私人领域交往很有限,并表现出不同民族交往关系中的层次差异,不少人对异族人存有偏见心理,歧视行为也时有发生。

60多年来的新疆民族关系演变历程,有两个时期被研究者们经常提到,一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的文化大革命,一是上世纪80年代后。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给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各个层面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被认为破坏了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严重损害了各民族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中的一段曲折经历[ 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94.]。但笔者经常听到新疆各界各族人士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疆民族关系很好,80年代以后则问题不断。这似乎是很矛盾的:在政策法律缺失、社会不断动荡的文革时期,民族关系被认为很好,而到80年代以后,党的各项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落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反而民族意识提升,族际间矛盾增多,民族分裂活动开始日益猖獗,民族关系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加强民族团结是维护社会秩序最重要的工作。

事实上,民族关系不仅是现实的客观反映,某种程度更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与民族意识密切相联。当族际差别意识强烈的时候,对族际之间的关系才会被敏感地意识和强调,族际关系也就成为一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家庭出身和个人表现决定了其阶级所属,政治分层系统起决定作用,并往往替代了社会中其它群体分类体系,如性别、民族等。在新疆,民族意识和宗教意识的淡化使政策失误在当时并未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1978年后,大规模的拨乱反正工作涉及各个领域,受到政治迫害的人士被平反,过去政党和领袖的神圣光环逐渐消失甚至破灭,个人意识提升,社会群体类分的归属感增强。民族意识、宗教意识明显上升,被认为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进入80年代后,新疆各地都出现了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甚至是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群体骚乱事件,如:1980年阿克苏“4·9”事件、1981年叶城“1·13”事件、1981年伽师“5·27”暴乱、1981年喀什“10·30”事件等,民族关系主要是维汉关系趋于紧张。在“文革”期间公开的宗教活动停止,宗教场所被关闭。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南疆各地宗教场所也迅速增多,70年代末,喀什地区共有清真寺3,450座,2000年前后达到12,300座[ 1999年度自治区社科基金委托项目《新疆伊斯兰极端主义研究》(刘仲康主持)课题结项报告,第119页],普遍存在党员信教、学生信教的现象,宗教氛围日益浓厚。

对这种民族宗教问题复杂化、严重化原因的认识,基本可归为两类。一是认为是长期压抑后的反弹,而压抑越深,其反弹力量的强度就会越高,因此这仍被归因为“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被破坏的结果;二是认为这是民族宗教工作管理缺位所致,由于一味强调“文革”期间的政策失误,关注平反和政策落实,也就助长了民族意识和宗教意识的提升,尤其是宗教管理工作一度放松甚至放任,致使宗教活动泛滥。有人将80年代初民族关系开始趋于紧张,归因于1980年旨在落实民族政策、逐渐把汉族干部调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三干会”的负面影响[ 朱培民、陈宏、杨红,《中国共产党与新疆民族问题》,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183-187.]。至今笔者在南疆调查时,仍然可以听到一些干部在谈及这段民族关系变化时,持有这类观点。这种说法,也是对当时民族政策失误的一种反思。这两类解释,起初以“文革”后的反弹说为主,以后随着新疆社会稳定问题日益严重,政策失误管理缺失说占了上风。

1990年发生的巴仁乡反革命暴乱成为另一个有标志意义的事件,民族分裂活动升级,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成为自治区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1991年苏联解体,分裂为15个国家。新国家的成立,尤其是与中亚几个与新疆位置相邻、民族同根、文化同源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大大提高了这些民族的自尊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刺激了一些自认为没有民族国家的人士。在世界民族主义潮流之中,国内各民族的民族意识也在上升,尤其是一些精英人士更关注本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对涉及到本族与他族之间的权益分配表现得很敏感,而区域发展差别、收入差别、贫穷落后等经济社会问题支持了要求公平权益的呼声,也成为民族分裂势力加以利用来争取民众的绝好工具。在新疆,稳定与发展是一对共生共存的矛盾,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稳定的条件。但由于在人力、资金等有限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出现稳定与发展顾此失彼的现象,因而长期以来就存在着政府强调两头和实际偏重一头的现象,稳定形势越紧张,发展的局势就越不乐观;发展差距越大,民生改善步幅越小,支持稳定的社会基础力量也相应被削弱。

在20世纪后20年,民族分裂势力活动持续不断,新疆社会稳定的形势不容乐观,民族关系、宗教管理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看似普通老实的人成为危害社会安全、民族团结的危险力量。政府对这种形势的直接应对方式,在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防范和民众教育,表现为:一是对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乡村社会控制松弛进行反思,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二是提高健康干部队伍的要求。宗教思想的影响被认为是一些党员干部以民族身份替代政治立场、混淆是非的缘由,对宗教、民族意识的抑制逐渐受到重视;三是对于普通群众(主要针对几个民族)的思想教育、行为管理趋于严格,社会控制力量明显加强,且时有因族别不同而被差别化对待的现象(如在出国、去内地省市甚至区内流动等方面相对更严格的监督管理措施)。其结果是,民族分裂活动活跃→社会控制加强→民族意识上升→族际关系受到负面影响。政府为反民族分裂而加强对特殊人群的社会控制,却又很难避免出现控制面、打击面扩大化、概念化的倾向,一些民族成员因遭遇特殊对待而认为被歧视,更强化其民族分界意识,激化民族情绪。

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是突发的,却并不是偶然的,其波及面之广、参与人之多、手段之极端,尤其是事件中及其后对该事件反应的族别差异,反映了族际关系的敏感与脆弱,说明相互偏见和隔阂的长期积淀。当然,该事件也突出表现了社会结构、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社会底层群众借此发泄不满,社会管理机制对体制外人员疏漏。因此,虽然说“7·5”事件对新疆民族关系(主要是汉维关系)的负面影响极其巨大,但并非表明“7·5”前的族际关系就是非常乐观的。
  
二,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

我国的许多学者认为,民族关系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 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从宏观层面看,反映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民族交往是族际关系的主要表现,同时三者也是影响族际关系的重要因素。结合对新疆民族关系现状的分析,笔者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论述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因素。

影响民族关系的政治因素,主要体现在各民族政治法律地位的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落实(这实际直接关联的是自治民族的权益分配问题),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等方面。我国在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对少数民族政治权益的保护,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中央与民族聚居区域的关系问题;通过积极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解决各民族政治权力的分配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权益的分配问题。但在照顾到群体平等的同时,往往出现与个人平等相冲突的现象,于是在保证群体平等时要以个人相对不平等为代价,如在干部选拨、升学考试录取等方面,对某一群体的支持和照顾相应使群体外的人感到不公。当然,绝对追求个人平等的结果也会因群体在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群体间更大的差异性。因此,以调节族际关系为目的民族优惠政策,应及时调整政策的幅度和对象,在利于群体趋向平等的同时减少个人不平等感受。

另一方面,群体平等的制度设计因各种因素而不能完全实现,如不同的人口规模、分布形式等会使以群体为单位进行权益分配时出现不平等。以自治民族和非自治民族的关系为例:新疆是一个大的自治地方,其下又分为州、县两级自治单位以及民族乡,一些民族同时兼有自治民族和非自治民族的双重身份,多数民族是非自治民族,自治民族和非自治民族的矛盾焦点在干部使用问题上,如塔塔尔、乌孜别克、俄罗斯等民族具有散居、人口较少等特点,这使他们在干部提拨任用上更易被忽略。人口流动也是引起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自治民族担心本民族人口比例下降会使自治权利受到影响。可见,平等永远只是相对的,群体平等的制度导向也是相对的、可变的。

由于民族因素的重要性,政治权力在各民族间的分配(以官员的数量和职位为代表)倍受关注,但干部职数在不同民族间不论是按比例(人口比例)分配、按位置分配(职位同族承袭)还是按能力分配,都只能满足部分人的期望;以民族身份争取个人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个体在政治地位上升过程中的遭遇的不公或不畅,易被转化为所在民族的不公。选拔过程中,政治态度与工作能力、汉语能力与本民族认可等因素的权重都会带来人们对民族政策适宜性的思考,政治因素、政策因素在族际关系、人际关系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国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反华势力的活动,通常都做为政治因素去考虑。1996年,中央明确提出了“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被认为是维护新疆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最重要的因素。[ “没有对民族分裂主义的坚决斗争,就没有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就没有新疆的稳定与发展。”,参见王乐泉在自治区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二○○八年九月十六日),《新疆日报》2008年09月17日。]近些年,中国境外的敌对势力加紧对中国进行“西化”、“分化”的破坏活动,企图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把中国搞垮。境内的分裂主义分子遥相呼应,不断强化分裂新疆的舆论宣传,攻击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包括民族宗教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教育政策、干部政策、经济政策,西部大开发等,夸大政府工作中的一些失误与不足;违反国家的宗教法规和政策,叫嚣“宗教自由”,煽动宗教狂热;利用各种机会制造民族纠纷,煽动“反汉排汉”,宣扬民族对立、民族仇恨情绪,使一些群众受到蒙蔽,民族关系方面的问题因而更为复杂。国际反华势力则以保护人权为名,行分裂中国之实的活动,对中国政府造成现实的压力,在对国际舆论难以掌控的状况下,对国内的舆论就会有更严格的控制措施,避免来自国外不良影响。持续的高压政策,会造成社会压力增大,民众的忍耐性减弱,敏感性增强。压力下的安定是不会长久的,而且国内的社会控制手段很易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开放的社会环境,可能发展为有序有活力的社会,也可能变为动乱缺少权威的社会。

影响民族关系的经济因素,主要表现为生产结构、收入分配上的区域差别和个体差别某种程度与民族地区、民族身份关联而被认为是民族差别,出现经济利益分配不公或国家发展政策倾向性的指责。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方面区域差别与民族人口分布重叠使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成为落后和贫困的代名词。目前,西部和东部、新疆和内地省区、新疆南部和北部在经济社会发展及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很大,甚至还在不断扩大[ 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距全国31个省(市、区)的第15位下降到2008年的第30位,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从2005年的第5位下降至23位。新疆的贫困人口多为少数民族居民,贫困县、乡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的边远地区。2009年,南疆三地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占94%)人均GDP仅为全疆平均水平的31%,低收入贫困人口占到全疆低收入贫困人口的84%以上。],这种发展的区域性差别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某种程度成为民族问题,长期持续就会对民族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并成为分裂势力惑众的一个重要理由;其次,受就业结构族际差别的影响在个人收入水平上总体表现出族际差距。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就业的行业门类、单位的体制、部门、岗位等对就业者收入的多少往往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受到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新疆少数民族人口中从事传统农牧业生产和小商贩的比重较大[ 据2000年五普数据,新疆少数民族15岁及15岁以上在业人口中,农林牧渔水利从业人员占75.1%,汉族同比为36.8%。],即使是进入就业市场后,也往往因为汉语能力有限,技术水平较低,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影响其个人就业岗位和收入水平。当然,少数民族家庭收入水平相对低也与其家庭人口多,抚养负担较重有关。再次,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存在经济利益分配上的博弈,新疆资源输出型经济的特点,决定其对矿产资源开采补偿和本地留用比例(主要是油气资源)、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更为关注。做为民族自治地区,区域利益往往在民间甚至官方被认为是民族利益,对分配不公的质疑就可能引发民族关系问题。

影响民族关系的文化因素,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传统道德观念的维系方面。目前多数地方采用的双语教学模式[ 新疆的“双语教学”实际是指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接受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两种语言的学习。目前有授课和(1)以少数民族语文为主,加授汉语课程;(2)授课以汉语文为主,加授少数民族语课程;(3)部分课程用少数民族语文、部分课程用汉语文几种模式。其中(1)是传统模式,(2)是目前大力提倡的模式。]对部分民族母语的冲击较大,双语教学成为影响族际关系的重要的问题。对双语教学的困惑主要集中于几点:一是双语教学实际成为汉语教学(母语只是加授的一门课程),对民族语言的发展和使用带来巨大冲击;二是在双语教学的过渡期内,由于没有切实照顾到师资水平、语言环境、学生能力等区域以及个体的差异性,使相当一部分学校和学生面临学校教育水平下降,汉语言能力提高的同时其它文化课水平下降。由于这个过渡期可能是较长的,因此有对少数民族一代人前途的担忧;三是双语教学使相当数量的长期担任民语教学任务的少数民族教师因难以胜任而换岗、退休等,社会地位由此而下降。因此,在双语教学因顺畅少数民族普通群众进入主流社会的通道而广受欢迎的同时,在更关注本民族语言文字前景的知识精英中的负面反应较多。同时,由于一些地方双语教学推进速度太快,师资力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低,也使不少愿意接受双语教学的群众对双语教学产生疑虑和担忧。

民族传统文化的问题最主要表现为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失落,如集体主义精神削弱、个人主义上升;老人、宗教人士的传统权威弱化,代以对权力和金钱、财富的膜拜;只重现世不重来世,(对自然或神)敬畏感减弱或消失;道德感化代之以法律强力约束,等等。这是现代社会的通病,更是许多少数民族群众所担忧的。酗酒、吸贩毒、艾滋病等,这些因个人行为失范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危及到个人生命甚至可能危及民族生存。这种严重的社会道德危机,促使一些民族精英寻找强化民族传统文化良方,而宗教的道德戒律作用更容易发挥作用。

目前,一些宗教行为(礼拜、封斋、朝觐等)更为盛行,儿童学经现象禁而不止,一定程度是家长对子女行为更多遵循传统道德的希望,但却违背了我国的法律。目前,国家对于道德的约束力量是很注重的,但由于民间对道德的重建被寄希望于回归宗教,而虔信宗教又有离心力增强的危险,加之分裂势力的蛊惑活动,就产生一种悖论:当一些少数民族群众把提倡道德行为替换为倡导宗教思想时,一些政府官员则为了弱化宗教的影响,反而支持其相反的行为,如在清真餐馆普遍禁止喝酒抽烟之事,一些少数民族人士认为是净化社会风气的反映,政府则认为是极端宗教思想的表现,两者相抵,政府就可能被认为有败坏社会风气的导向。当政府被认为是汉族人的政府,对政府的指向就会成为对汉族人的指向。在以本族社会道德重建为号召时,汉族人被作为道德污染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携带者、传播者,因而成为攻击的对象,攻击者往往打着极端宗教的旗帜。

从世界范围看,原教旨主义是对信教者生活和思想的一种强约束,为什么却在不断泛滥,被许多人所接受,不仅是宗教极端分子的鼓吹,还有其现实存在的基础。许多民众是从净化社会风气、重塑社会道德的角度去认识极端宗教思想的,在中国也同样[ “人们对失控的理性主义与放纵的发展所产生的社会道德滑坡有一种强烈的反感。这种反感很快就带有宗教与族裔的色彩”。[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92.]。少数基层政府官员对信教者带有极端宗教色彩的行为(如年轻男性蓄大胡子、女性黑纱蒙面着宗教服饰等。部分人是以此表现信仰,部分人是因为社会风尚或社会压力)采用粗暴简单的打击方式,都可能加深政府和民众或汉人和信教者的矛盾。受到宗教极端势力的影响,宗教对信教者的社会日常生活的干预程度加深。而政府绝不能允许宗教干预教育、婚姻和司法行政,并期望以国家主导文化的规则安排社会生活。宗教管理部门与部分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有了相互的博弈进退,宗教问题成为政府棘手的难题。由于少数民族的社会弱势和心理弱势,宗教情绪往往容易被放大,宗教问题时常成为扰动民族关系的触钮。

同时,整个社会的经济一体化在逐渐形成,统一的竞争环境及对效率的追求,使一些民族某些传统产业趋于消失,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某些优惠政策不再适用。文化的普同性增加,使某些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衰退甚至消失。而文化的普同性,往往由先行进入现代化过程的汉族人传播或被认为是汉族文化的一部分。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对这种一体化过程不能理解,不愿接受,甚至认为是“汉化”的作用,对民族关系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综合来看,所谓影响民族关系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实际是社会事实整体,相互影响,不能割裂。如收入问题被认为是一个经济问题,其在宏观上与产业结构、税收政策(国家层面的收入分配)有关,在微观上与个人就业状况有关,而个人对就业市场的进入,除市场需求外,还取决于其受教育情况、对相关职业的适应力、消费和积累观念等文化因素。不少学者认为,经济因素是影响民族关系各要素中的首要要素,“尽快解决西部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贫困问题,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首要任务”[ 张立辉、赵野春,“和谐民族关系研究综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2).]。联系对新疆民族关系的分析,笔者以为政治因素是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首要因素。正如俞可平指出,在政治发展的现阶段,社会治理的好坏主要还是取决于政府[ 李扬、俞可平,“社会良序更多依靠社会自治与自律”,《文汇报》2011(04-18).]。对一个具有强大控制力的权威型政府来说,通过各类政策调控内部民族关系的功能也应很强大。这种政治因素,一方面是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实施,因为政策是我国政府调节民族关系最重要的手段;另一方面是民族分裂势力的活动能力。分裂势力是一种政治组织,不是通过经济或文化手段可以解决的。相对于经济或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更直接、更敏感,短期内更具有影响力。经济或文化因素,与政治、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其解决的程度如何,是政府能否获得民众长久支持的最重要的因素,新疆的长治久安即取决于此。
   
三,新疆民族关系的走向及其调控

对于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有许多讨论。有学者认为,影响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的主要有五对正负作用因素: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民族团结的大趋势与民族主义包括民族分裂主义思想滋长并存;民族间互助合作的发展与民族间经济领域竞争增强并存;民族共同发展的趋势与民族间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并存;民族联系交往增多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内聚力增强并存。深入研究这五对关系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来“促正遏负”。[ 金炳镐,“和谐民族关系与和谐社会构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7(9).]实际这里反映的是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发展、民族意识等五个方面存在的两种发展趋势,这五个方面是构成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暴发,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同类事件中,造成的人员伤亡最多、财产损失最大、影响最恶劣的事件。新疆的民族关系中的问题以及“7·5”对民族关系可能产生的长远的负面影响受到各级政府及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中央进一步加强对新疆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的力度,2010年3月底,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确定北京等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拉开为期10年的新一轮援疆工作序幕,大量的资金、技术、人员开始进入新疆各地州、县市。5月中旬,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明确提出“……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发展进步的基本前提”。自治区党委迅速行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全疆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到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实践中。从目前中央对新疆的要求以及自治区工作状况来看,随着政策的调整,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也发生了变化。

政策的变化可通过一年多来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人的重要举措表现出来:以对少数民族爱国诗人、文化名人的尊重表现对少数民族文化及爱国知识精英的尊重;高调推崇在内地打工的维吾尔族慈善家阿里木的形象并演绎一段兄弟情;大张旗鼓地接回在内地的新疆籍流浪儿童,改善新疆人在内地的形象;送待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到对口援疆省市学习培训并承诺安排就业;全力推进富民安居工程与定居兴牧工程,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等等。这些举措明显表现出几点指向:通过加强内地省市与新疆政府及民间政治、经济、文化、人员的往来,增加彼此的了解,培育相互的依赖;强调以改善民生凝聚民心,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感恩之情和向心力;重视宣传少数民族文化精英和普通民众的正面形象,并通过尊敬和信任拉近彼此情感。这些都体现出政府方面对族际关系积极调整的态度。

同时,自治区党委改变过去强调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政治性、特殊性的做法,提出“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的原则,推动维护稳定的工作逐步走上常态化轨道。对于法治、秩序的强调,事实上就促使在对民族分裂、暴力恐怖活动的防范和打击中,减少其政策性、随意性,淡化特定的族别背景,也使因新疆维稳的特殊政治性而使打击面、防范面扩大化的可能性减少。

政策调整对新疆族际关系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宽松了新疆的经济社会环境,拉近了新疆与内地的距离,密切了新疆人与内地人的交往,缓解了部分少数民族人士对本族社会中存在相对严重的就业、贫困等问题的怨言,等等。但同样明显的是,任何政策的效果都不会是绝对正面和积极的,其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避免或弱化其负面的影响。其负面影响如:跨越式发展会对少数民族原有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传统价值观念带来更强烈的文化冲击以及沉重的心理压力,诸如游牧民定居、失地农民进城、土地集中、农民打工等,许多农牧民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出现适应困难或畏惧心理,他们可能面临着几种选择:或者调整心态改变习性去适应变化,或者躲避变化和压力维持现状而沦为社会边缘人、贫穷者,或者以行动表示抗拒而成为社会的对抗者。理性选择无疑会使第一类选择占绝大多数,但结果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愿望,除个人因素外,社会结构性问题也会使一些人在第一种选择失败后不得已进入第二甚至第三种状况,后者就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不发展或发展慢有危机,发展太快也会出现诸多问题,如何能在跨越式的发展速度中获得长治久安?某种程度这是由发展的目的决定的,如果发展是为了广大民众的幸福和认同,就需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调整高压政策在使社会宽松、戒备心理消解、信任度增强的同时,也可能使分裂势力有发展的机会。正如学者指出的,如果国家对社会抗争采取包容的态度,短期言,会降低社会抗争的成本,使社会抗议者走向街头,激发社会动员;但从长期看,包容释放和缓解了社会不满,一些社会抗议者更有可能转向更为常规的政治活动,缓和自身的立场和策略,有效地使得异见者被制度化,从而从根本上有助于政治的稳定[ 黄冬娅,“国家如何塑造抗争政治——关于社会抗争中国家角色的研究评述”,《社会学研究》2011(2).]。

在当前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新疆民族关系的走向也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我们可以看到如下几种可能:

走向一:平稳和谐型。表现为族际交往进一步密切,并逐渐由工作领域向社会领域、个人生活领域渗透;发展共享、利益互惠日益成为共识和现实,文化的独特和多样更多是个人及群体选择的结果并能够得到基本满足;族际间的心理距离缩小,族别差异的敏感性下降,民族关系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走向二:分异敏感型。民族意识进一步上升,以民族为利益群体的导向明显,民族身份成为争取个人及群体政治、经济权益的工具和衡量社会公平的标准,族际之间表现为相互容忍、有限交往、有意隔离。民族问题更趋敏感,族际矛盾增多,但在政府强力控制下社会大局保持总体平稳。

走向三:断裂冲突型。族际矛盾突出,不同民族的人心理隔阂加深,分裂势力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社会趋向以民族群体为边界的断裂形态,在居住、交往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民族内聚性。交往面越大冲突的可能越大,族群内聚的趋向就越明显,社会稳定形势紧张,民众缺乏安全感。

目前不论从官方表述还是学者们的研究,基本都是对第一种走向的肯定,认为这是中国也是新疆民族关系的基本发展方向,而对第二种、第三种走向提出警戒。笔者也认可这种观点,它表现了人们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信心。正如前文所说,对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政治因素最大,国家政策的影响力最大,政府对于调整族际关系的积极态度和有效推动可以预示族际关系的基本走向。但同时,第二、第三种走向的可能性并不是不存在,政府一些有意促进民族关系和睦的做法如果失当反而会伤害族际关系,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譬如过快推动双语教学引发了一些人对民族文化危机的忧虑;快速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生产方式改变使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出现适应困难;再如政府主导解决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就业市场选择劳动力的现实有矛盾,政府解决的途径主要是进入岗位有限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各类低收入的公益岗,而在大力倡导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各类企业招收培养少数民族职工的数量仍很有限,其就业结构有可能进一步固化,影响其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转型的步伐,从而加剧对民族社会分层的担忧。因此即使是好的政策也要在实际操作中更稳妥,不要好大喜功、急于求成,尤其不要以为政府愿望良好、措施得力,就试图迅速改变民众长久形成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方式,避免因少数官员好心办坏事而引起一些民众和政府的对立情绪。

另一方面,由社会结构决定的民众需求和精英希望往往是不同的,政府在处理族际关系问题时可能面对差异甚至是矛盾的需要,如何对待差异、回应呼声也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一般而言,族裔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员们代表‘民族’的利益,指导民族的文化政策,证实民族的遗产、文化和象征。” 民族主义的兴起和推动主要来自民族精英,入世的知识阶层的“需要、成见以及抱负一般左右着一代代族裔民族主义的目标及策略”[ [英]安东尼·D.史密斯著,龚维斌、良警宇译《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月,第83页、118页。]。对民族知识精英的忽视可能导致民族意识上升,激发起民族主义动员。因此,对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的教育和使用一直是政府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措施,同时对他们的呼声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他们有关保护民族文化、争取权益方面的意见。要为各族精英通畅社会地位上升的渠道,对政治上过得硬,工作能力强的少数民族干部充分信任,委以重任。

即使是新疆的发展取得更大成就,少数的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极端分子也不会销声匿迹,政府的严密防范、严厉打击也不可能完全杜绝小规模的组织或零散个体的反政府行为和以恐吓民众、扰乱社会为目的的有特定对象(如针对汉族人、官员等)的恐怖行为。而此类事件若频繁发生,将使人们缺乏安全感,并对特定人群产生戒备心理,减少族际交往和相互信任感,受害人及其亲友甚至更大范围群众产生仇视报复心理,也会对族际关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一是要转变社会安全观念,充分认识我们与分裂势力的斗争是长期的,零散的小规模的事件将是一种常态,不会因为发展而减少或消失,要使社会防控常态化,也要普遍提高公众面对突发事件的防范心理和自我保护能力。二是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这是孤立分裂势力,争取民心民意的关键,也是维护稳定的必需。

新疆:民族認同、國際競爭與中國革命,1944 – 1962

作者:吳啟訥
來源:台灣大學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http://etds.lib.ntu.edu.tw/etdservice/view_metadata?etdun=U0001-0408200619302600&query_field1=&&query_word1=%A7d%B1%D2%B3[&

中文摘要:20世紀初以來,伴隨外來影響的增加,新疆的突厥語穆斯林住民的民族意識逐漸覺醒。繼1933年南疆右翼穆斯林民族主義者建立的喀什東突厥斯坦共和國失敗後,1944年,北疆的左翼突厥穆斯林民族主義者在蘇聯支持下,於伊寧建立了獨立的東突厥斯坦伊斯蘭人民共和國。1946年,中華民國政府與蘇聯和伊寧三方進行折衝談判,伊寧方面同意取消其國號,加入新疆聯合省政府。但國民政府軍與伊寧民族軍一直對峙到1949年終。
1949年10月,中共在蘇聯支持下,接收了新疆。中共利用國民政府留在新疆的軍事與政治遺產,同時以承認伊寧方面革命盟友的地位,加上一系列社會改革運動為手段,選拔出忠於新政權的本地民族幹部,統合在其「黨-國家」體制之內,鞏固了它在新疆統治的基礎。
中共更利用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封堵了前伊寧集團民族主義要求民族權利之口;同時藉由建立省級以下各級民族區域自治地方,達成了「眾建以分其勢」的效果。從根本上而言,中共仍需利用經濟整合、駐軍屯田和移入漢族居民的手段,追求永久控制新疆的目標。
受到俄-蘇帝國在中亞擴張政策歷史上延續下來的某種極限的限制,蘇聯在新疆的影響日趨減弱。
然而,伴隨中國對新疆控制的加強,本地民族的民族主義情緒也同步上升,對抗中共統治的活動從未止歇。此一過程仍處在進行狀態中。

——————————————————————————

目錄

緒論…………………………………………………………1

第一章 外來控制與綠洲反控制模式的形成與演化…………………………..58
第一節 背景………………………………………………………58
第二節 18世紀中期以前的模式…………………………………61
第三節 乾隆模式…………………………………………………….....77
第二章 近代新疆的兩種獨立……………………………………………......105
第一節 楊增新、金樹仁主導的政治獨立……………………………108
第二節 俄蘇在新疆的角色與影響:1860 – 1943……………………118
第三節 突厥民族主義與1933年的突厥穆斯林獨立運動………....147
第四節 盛世才的政治獨立………………………………………......171
第五節 國民政府謀求控制新疆的過程:1928 – 1943………….…..181
第三章 國民政府治新政策及處理與莫斯科、伊寧及中共關係的過程:
1944 — 1949…………………………………………………….…...189
第一節 影響國民政府新疆政策制定和伊寧事變的外在因素
——莫斯科的亞洲戰略…………………………………..…194
第二節 國民政府治理新疆政策的三次轉折………………………..201
第三節 國民政府和新疆軍政當局突破困局的最後努力………..…237
第四節 中國內戰局勢的轉折與蘇聯延續在新疆利益的政治運作.246
第五節 新疆控制權從國民政府轉交到中共政權手中……………251
小 結 國民政府控制新疆的限制與遺產…………………………258
第四章 伊寧政權………………………………………………………….…261
第一節 蘇聯支持下的東突厥斯坦解放運動及其軍事行動………263
第二節 東突厥斯坦伊斯蘭人民共和國的施政措施………………289
第三節 建國道路的中斷……………………………………………307
第四節 伊寧革命者在戰場之外的進行的戰役……………………313
第五節 聯合省政府停止運作後的伊寧政權與左翼民族主義政治組織
……………………………………………………………….339
第五章 近代中國民族政策的演化與中共的新疆經驗……………………354
第一節 近代中國民族思想與中國政府民族政策的演化………….354
第二節 中共少數民族觀念與政策的演化………………………….376
第三節 中共的新疆經驗:1934 — 1949……………………………404
第四節 中共在蘇聯主導下接收新疆……………………………….422
第五節 動員、準備:以承繼中華民國的領土和政治遺產為目標431
第六章 中共政權在新疆的建立與鞏固…………………………………………439
第一節 中共各級黨組織和基層政權的建立…………………………443
第二節 改造兩支軍隊的不同手段……………………………………462
第三節 黨委、黨員與行政部門、幹部問題:誰說了算?…………484
第七章 中共社會改革政策在新疆的相對和緩版本………………………..525
第一節 農業區的「減租反霸」與「土地改革」………………..531
第二節 牧區社會改革政策的溫和微調…………………………..551
第三節 「三反」、「五反」運動和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566
第八章 從「加盟共和國」到「民族區域自治」…………………………571
第一節 伊寧「東突厥斯坦伊斯蘭人民共和國」的命運…………..572
第二節 伊寧對北京的抗拒與期待………………………...…………577
第三節 中共新疆分局的焦慮和對策………………………….….… 593
第四節 北京的回應………………………………………...………...598
第五節 北京強硬底線之下的微弱彈性………………………..……610
第九章 中共民族區域自治與行政區劃手段並用的效用……………………623
第一節 中共建政初期行政區劃調整的政治動機與新疆的機會...625
第二節 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廣泛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調整行政區劃的整體政治效應:1947 – 1965……………… 640
第三節 新疆與「三區」:各級「民族區域自治」地方行政區劃的調整與共產黨機構的調整,1953 – 1954…………………… 650
第十章 確保中國控制的終極手段……………………………………….… 664
第一節 經濟與政治整合……………………………………………665
第二節 生產隊:屯墾戍邊模式的複製與進化……………………676
第三節 戰鬥隊、工作隊:作為國家整合、主權確認工具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683
第四節 作為「內部殖民」有效管道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695
第十一章 中共在新疆宗教與民族政策的轉化及其後果…………………707
第一節 宗教政策的後果:清真寺由黨管理,信仰自理…………710
第二節 「反對大漢族主義」………………………………………722
第三節 1956 - 1957年的轉折……………………………….……728
第四節 「反擊右派」與「反對地方民族主義」運動期間的激進政策………………………………………………………….…735
第五節 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743
第六節 以「反修」為中心的新的幹部政策………………………757
第七節 伊塔危機:大躍進與蘇聯雙重影響下的產物……………764
結論…………………………………………………………………………………776
一、新疆突厥語穆斯林的民族認同.........................................................776
二、國際競爭..............................................................................................783
三、國民政府的蘇聯政策、中共政策和新疆政策................................785
四、共產主義政權並不執著於意識形態….……………………………787
五、中共對新疆的控制與整合.................................................................789
六、近代中國控制新疆的戰略得失.........................................................794
七、 展望………………………………………………………………….795

————————————————————————————————

原始文獻 

中共中央西北局新疆分局檔案,1949年第2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0,目錄1,卷號2。
中共中央西北局新疆分局檔案1950年第9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0,目錄2,卷號9。
中共中央西北局新疆分局檔案,1951年第10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0,目錄3,卷號10。
中共中央西北局新疆分局檔案1951年第11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0,目錄3,卷號13。
中共中央西北局新疆分局檔案1951年第12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0,目錄3,卷號12。
中共中央西北局新疆分局檔案1952年第1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0,目錄4,卷號1。
中共中央西北局新疆分局檔案1952年第15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0,目錄4,卷號15。
中共中央西北局新疆分局檔案1952年第16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0,目錄4,卷號16。
中共中央西北局新疆分局檔案1952第34號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0,目錄4,卷號34。
中共中央西北局新疆分局檔案1952年第38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0,目錄4,卷號38。
中共中央西北局新疆分局檔案1953年第10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0,目錄5,卷號10。
中共中央西北局新疆分局檔案,1953年第31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0,目錄5,卷號31。
中共中央西北局新疆分局辦公廳檔案,1953年第46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0,目錄5,卷號46。
中共中央西北局新疆分局檔案1953年第59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0,目錄5,卷號59。
中共中央西北局新疆分局辦公廳檔案1954年第70號之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0,目錄6,卷號70之1。
中共中央西北局新疆分局檔案1954年第70號之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0,目錄6,卷號70之2。
中共中央西北局新疆分局檔案1954年第75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0,目錄6,卷號75。
中共中央西北局新疆分局檔案1954年第76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0,目錄6,卷號76。
中共中央西北局新疆分局檔案1954年第85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0,目錄6,卷號85。
中共中央西北局新疆分局辦公廳檔案1954年第85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0,目錄6,卷號85。
中共中央西北局新疆分局辦公廳檔案1955年第44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0,目錄7,卷號44。
中共中央西北局新疆分局檔案1955年第93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0,目錄7,卷號93。
中共中央西北局新疆分局辦公廳檔案1955年第115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0,目錄7,卷號115。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檔案1956年第83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1,目錄8,卷號83。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檔案1956年第96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1,目錄8,卷號96。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檔案1956年第97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館,全宗1,目錄8,卷號97。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檔案1957年第144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1,目錄9,卷號144。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檔案,1957年第153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1,目錄9,卷號153。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檔案1959年第26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1,目錄11,卷號26。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檔案1959年第88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1,目錄11,卷號88。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檔案1959年第90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
館,全宗1,目錄11,卷號90。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檔案1960年第59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1,目錄12,卷號59。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檔案1960年第69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1,目錄12,卷號69。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檔案,1960年第146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1,目錄12,卷號146。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檔案1961年第107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1,目錄13,卷號107。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檔案1961年第129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1,目錄13,卷號129。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檔案1961年第133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1,目錄13,卷號11。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檔案1961年第141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1,目錄13,卷號141。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檔案1962年第63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14,目錄3,卷號63。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檔案1962年第107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1,目錄14,卷號107。
新疆檔案館自治區科學技術委員會檔案,( 60 )科字第337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181,目錄3,卷號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員委員會人事處(長)檔案1961年第1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181,目錄28,卷號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員委員會人事處(長)檔案1963年第6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181,目錄30,卷號6。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員委員會檔案1966年第44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全宗181,目錄7,卷號44。
吳忠信,《主新日記》(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室藏未刊本)
新華通訊社編,《內部參考》,1957年至1963年。

中文史料輯錄暨研究著作(以編者、著者或譯者姓名之漢語拼音音序排列) 

〔俄〕I. F. 巴布科夫著,王之相譯,陳漢章校(譯自1912年彼得堡版),《我在西西伯利亞服務的回憶(1859 - 1875)》(北京:商務印書館,1973)下冊。
白壽彝,《民族宗教論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白振聲、鯉淵信一主編,《新疆現代政治社會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包爾漢.沙赫德拉,《新疆五十年》(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
〔蘇〕巴托爾德(V. V. Barthold)著,耿世民譯,《中亞簡史》(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
[俄]尼.維.鮑戈亞夫連斯基(N.V. Bogoavlensky)著,新疆大學外語系俄語教研室(依1906年俄文版)譯,《長城外的中國西部地區》(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碧野,《新疆在歡呼》(上海:永新出版社,1956)
蔡錦松,《盛世才在新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曹達諾夫.札伊爾,《五軍的革命歷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
曹錦清編選,《民權與國族——孫中山文選》(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
陳慧生、陳超,《民國新疆史》(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陳延琪、潘志平主編,《泛突厥主義文化透視》(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陳旭麓主編,《宋教仁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
陳志奇編,《中華民國外交史料彙編》(十三)(台北:渤海堂文化公司,1996)
陳東林、杜蒲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錄》,卷3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從革命奪權到告別革命》,上、下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
儲安平,《新疆新面貌》(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大公報社人民手冊編輯委員會編,《人民手冊》1952年(上海:大公報社出版社,1953)。
大陸出版社編印,《「鳴」「放」集》(台北:大陸出版社編印,1958)
戴維森,《從瓦解到新生:土耳其的現代化歷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當代中國的民族工作》(上)(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
鄧力群等主編,王震傳編寫組著,《王震傳》(上)(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9)
樊明莘,《新疆三七政變血案真相》(台北:樊明莘刊印,2001)
方英楷,《新疆兵團屯墾戍邊史》(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1997)
逢復,《侵華日軍間諜特務活動紀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馮瑞,《哈薩克族民族過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馮承鈞編,蘇其康增修,《西域史地釋名》(高雄: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
馮承鈞、陸峻嶺,《西域地名》(北京:中華書局,1980)
馮家升、程溯洛、穆廣文等,《維吾爾族史料簡編》(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蘇〕加富羅夫(B. G. Gafurov)著,蕭之興譯,《中亞塔吉克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美〕高沃龍著,劉戟鐸等譯,《對手與盟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
古屋奎二,《蔣總統秘錄》(台北:中央日報社,1977中文版)
郭寄嶠,《敉平新疆偽「東土耳其斯坦人民共和國」經過紀要》(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2)
郭岐,《黃沙碧血戰新疆》(台北:聖文書局,1986)
費孝通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
甘肅省檔案館編,《國民黨軍追堵紅軍長征和西路軍西進檔案史料彙編》(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5)
耿世民,《新疆文史論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
龔學增主編,《宗教問題概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等編,《孫中山全集》卷1(北京:中華書局,2000)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等編,《孫中山全集》卷5(北京:中華書局,2000)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等編,《孫中山全集》卷9(北京:中華書局,2000)
廣祿,《廣祿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1970)
桂崇基,《中國現代史史料拾遺》(台北: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
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
韓康信,《絲綢之路古代居民種族人類學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何平,《從雲南到阿薩姆:傣—泰民族歷史再考與重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
何龍群,《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賀靈、佟克力,《錫伯族史》(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德〕Heinzig, Dieter, Die Sowjetunion und das Kommunische China, 1945 – 1950 ( Baden – Baden: Nomos Verlagsgesellschaft, 1998 )/張文武、李丹琳等譯,《中蘇走向聯盟的艱難歷程》(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胡文康主編,《中國西部.新疆手冊》(鳥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華立,《清代新疆農業開發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4)
黃建華,《國民黨政府的新疆政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黃紹竑,《五十回憶》(長沙:嶽麓書社,1999年重印)
黃修榮,《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史》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紀大椿,《新疆歷史詞典》(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紀大椿,《新疆近世史論稿》(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
紀宗安,《西遼史論.耶律大石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蔣經國,《風雨中的寧靜》(台北:正中書局,1978)
蔣中正,《蔣總統集》第1冊(台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印會,1968)
蔣中正,《蘇俄在中國》(台北:黎明,1978)
進步出版社編輯,《開國年鑑》(天津:進步出版社,1950)。
尼基塔.謝.赫魯曉夫著,述弢(中共中央編譯局張祖武)譯,《赫魯曉夫回憶錄》(選譯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卡里莫夫,《臨近21世紀的烏玆別克斯坦》(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97)
李丹慧編,《北京與莫斯科:從聯盟走向對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李晨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錄》,卷2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李銳,《三十歲以前的毛澤東》(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3)
李銳,《「大躍進」親歷記》(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李信成,《楊增新在新疆》(台北:國史館,1993)
李信成,《中共統治下的新疆蒙古人》(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蒙藏委員會編印,2002)
李進新,《新疆宗教演變史》(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李鴻章,《李文忠公全書.冊僚函稿》,卷1
李維漢,《回憶與研究》上(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
李毓澍,《外蒙古撤治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
厲聲,《新疆對蘇(俄)貿易史,1600-1900》(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厲聲主編,《中國新疆:歷史與現狀》(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俄〕A. M. 列多夫斯基(A.M. Ledovskii)著,陳春華、劉存寬等(據莫斯科1999年版)譯,《斯大林與中國》(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林恩顯,《清朝在新疆的漢回隔離政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林榦,《匈奴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林惠祥,《中國民族史》(下)(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劉憶江,《袁世凱評傳》(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4)
劉進,《中心與邊緣——國民黨政權與甘寧青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劉崇文、陳紹疇主編,《劉少奇年譜(1898 - 1969)》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劉少奇年譜》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劉錦棠,《劉襄勤公奏稿》卷3
劉志霄,《維吾爾族歷史》上編(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中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下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羅建生,《烏孜別克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羅平漢,《大遷徙:1961 – 1963年的城鎮人口精簡》(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
羅賢佑主編,《歷史與民族——中國邊疆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馬大正,《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馬大正、劉逖,《二十世紀的中國邊疆研究——一門發展中的邊緣學科的演進歷程》(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7)
馬應賢主編,《新疆地學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馬曼麗主編,《中國西北邊疆開發史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
苗普生、田衛疆主編,《新疆史綱》(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毛澤東,《論人民內部矛盾》(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毛澤東,《毛澤東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增訂再版)
孟楠,《俄國統治中亞政策研究》(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2000)
[美] McGallvin, W. M.著,章巽譯,《中亞古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法] Maillard, Monique著,耿昇譯,《古代高昌王國物質文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
[哈薩克] 納扎爾巴也夫, N. A.著,編譯組譯,《站在21世紀的門檻上》(北京:時事出版社,1997)
娜拉,《新疆遊牧民族社會分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內蒙古自治區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志》卷58〈區域建置志〉(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蒙古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牛汝辰,《新疆地名概說》(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
寧騷,《民族與國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寧夏人民出版社編,《中國伊斯蘭教史參考資料選編(1911 - 1949)》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
牛大勇、沈志華主編,《冷戰與中國的周邊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
潘乃谷、馬戎編,《中國邊遠地區開發研究》(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潘志平主編,《民族自決,還是民族分裂:民族和當代民族分立主義》(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奇台縣史志編輯委員會,《奇台縣志》(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4)
齊清順、田衛疆,《中國歷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錢雲、郝毓靈主編,《新疆綠洲》(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3編〈戰時外交〉(二)(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3編〈戰時外交〉(三)(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
秦孝儀編,《革命文獻》第69輯(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撰委員會,1984)
秦孝儀編,《革命文獻》第88輯:抗戰前國家建設史料——西北建設(1),(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
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第5卷下(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印,1978)
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三十周年文集編輯組,《光輝的三十年》(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人民出版社編,《各國概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賽福鼎.艾則孜,《天山雄鷹——阿布杜克力木.阿巴索夫生平》(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
賽福鼎.艾則孜(Seypidin Ezizi),《賽福鼎回憶錄》(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
師哲著,李海文整理,《在歷史巨人身邊——師哲回憶錄》(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
斯諾(Edgar Snow)著,吳黎平譯,毛澤東審定,〈1936年的談話〉,收入吳黎平校訂,《毛澤東自述:一個共產黨人的經歷——與埃德加.斯諾的四次談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蘇北海,《西域歷史地理》(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88)
蘇北海、黃建華,《哈密、吐魯番維吾爾王歷史》,(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3)
蘇紹智主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文件(1920年7至8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宋希濂,《鷹犬將軍——宋希濂自述》(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
宋任窮,《宋任窮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
宋任窮,《宋任窮回憶錄》續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
松田壽男著,陳俊謀譯,《古代天山歷史地理學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年)唐屹、趙竹成、藍美華編,《外交部檔案叢書.界務類》第3冊〈新疆卷〉(一)(台北:中
華民國外交部編印,2001)
唐屹、趙竹成、藍美華編,《外交部檔案叢書.界務類》第4冊〈新疆卷〉(二)(台北:中華民國外交部編印,2001)
陶模,《陶勤肅公奏議》卷3
陶峙岳,《陶峙岳自述》(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陶洪,《西部傳奇》(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余太山,《塞種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袁大化修,王樹楠、王學曾等撰,《新疆圖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依東方學會1923年版本縮拼影印,1992)卷57。
袁維,《聖武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
袁學凱(時任解放軍6軍17師政治委員),〈南山剿匪記〉,收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志編纂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編輯部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第2輯(烏魯木齊:內部刊行,1992)
汪東興,《汪東興日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王炳華,《吐魯番的古代文明》(鳥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
王恩茂,《王恩茂日記》(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
王柯著,馮誼光譯,《民族與國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王力雄,《天葬:西藏的命運》(Brampton, Ontario, Canada:明鏡出版社,1998)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1997)
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
王晴波編,《楊度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王拴乾編,《新疆社會科學院20年》(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王拴乾主編,《走向21世紀的新疆.政治卷》(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王拴乾主編,《走向21世紀的新疆.經濟卷》(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王拴乾主編,《走向21世紀的新疆.文化卷》(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彙編》第3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
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0)
王彥威輯,《清季外交史料》卷210〈光緒朝〉(台北:文海,1964)
王治來,《中亞通史》古代卷下(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王治來、丁篤本編著,《中亞國際關係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7)
王世杰,《王世杰日記(手稿本)》第5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1990)
王繩祖,《中英關係史論叢》(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第1輯。
王繩祖主編:《國際關係史》卷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
王維屏、胡英楣編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吳宏偉,《中亞人口問題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吳善中,《晚清哥老會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小林元著,王枝忠、張翼煒譯,《回回》(銀川:中國回族古籍叢書編輯委員會,1992)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編,《新疆農業區的減租反霸和土地改革》(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新疆三區革命史編纂委員會,《新疆三區革命大事記》(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新疆三區革命史編纂委員會編,《紀念新疆三區革命文集》(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新疆三區革命史編纂委員會,《新疆三區革命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新疆三區革命史編纂委員會,《新疆三區革命領導人向中共中央的報告及文選》(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編,《新疆與俄蘇商業貿易檔案史料》(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新疆社會科學院「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在新疆的傳播及對策研究」課題組,《雙泛研究譯叢》第一輯、第二輯、第三輯(烏魯木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內部印行,1991年、1992年、1993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新疆通志》卷3〈區域建置志〉(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新疆通志》卷23〈司法行政志〉(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政廳編,《新疆通志》卷24〈民政志〉(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新疆通志》卷25〈外事志〉(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志編輯委員會,《新疆通志》卷34〈畜牧志〉(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志編輯委員會,《新疆通志》卷76〈語言文字志〉(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編輯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編輯部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第1輯(烏魯木齊:內部刊行,1991)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志編纂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編輯部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第2輯(烏魯木齊:內部刊行,1992)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志編纂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編輯部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第3輯(烏魯木齊:內部刊行,1992)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志編纂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編輯部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第4輯(烏魯木齊:內部刊行,1992)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志編纂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編輯部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第5輯(烏魯木齊:內部刊行,1995)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志編纂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編輯部編,《新疆生產建設 兵團史料選輯》第6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志編纂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編輯部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第7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志編纂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編輯部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第8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志編纂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編輯部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第9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志編纂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編輯部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第10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志編纂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編輯部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第11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志編纂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史》(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史工作委員會編,《新疆和平解放》(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新疆簡史》第3冊(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
謝彬,《新疆遊記》(1925年版,收入「民國叢書二編」卷87,歷史地理類,上海:上海書店,重印,1990)
徐達深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錄》卷1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許憲隆,《諸馬軍閥集團與西北穆斯林社會》(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
薛銜天,《中蘇關係史(1945 - 1949)》(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薛宗正主編,《中國新疆古代社會生活史》(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堯樂博士,《堯樂博士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0)
閻殿卿,《新疆三區革命法制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閻天靈,《漢族移民與近代內蒙古社會變遷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有林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通鑒》卷1(北京:紅旗出版社,1988)
楊發仁主編,《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研究論文集》(烏魯木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科學院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研究課題組,內部印行,1993)
楊發仁主編,《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研究》(烏魯木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科學院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研究課題組,內部印行,1994)
楊增新,《補過齋日記》(1921年刊本),卷23
楊策、彭武麟主編,《中國近代民族關係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余太山主編,《西域通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曾問吾,《中國經營西域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張大軍,《四十年動亂新疆》(香港:亞洲出版社,1956)
張大軍,《新疆風暴七十年》(台北:蘭溪,1980)
張大軍主編,《盛世才上莫斯科史達林報告書》(台中:中亞出版社,1997)
張爾駒,《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史綱》(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章開沅,《張謇傳》(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0)
張呂、朱秋德編著,《西部女人情事——赴新疆女兵人生命運故事口述實錄》(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1)
張銘,《現代伊斯蘭復興運動》(香港:三聯書店,2002)
張其昀,《黨史概要》(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9)
張其昀主編,《先總統蔣公全集》第2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華學術院先總統蔣公全集編纂委員會編印,1984)
張植榮,《中國邊疆與民族問題——當代中國的挑戰及其歷史由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張治中,《張治中回憶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5)
張中復,《清代西北回民事變——社會文化適應和民族認同的省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
張枏、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3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8)
張曉虹,《文化區域的分異與整合——陜西歷史地理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趙予征,《新疆屯墾》(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趙小剛,《烏孜別克族社會經濟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中共烏魯木齊市委黨史工作委員會,《烏魯木齊市「三反」、「五反」運動》(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中共新疆地方史(1937年 — 1966年4月)》卷1(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新疆三區革命領導人向中共中央的報告及文選》(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共產國際蘇聯在新疆的活動》(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6)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編,《新疆反對民族分裂主義鬥爭史話》(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編,《新疆黨史工作20年,1981 - 2001》(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編,《半個世紀看新疆——當代新疆之最》(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共產國際蘇聯在新疆的活動》(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6)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黨史工作委員會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疆日報社的活動》(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黨史委、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黨校,《中國共產黨新疆歷史大事記(1949.10 – 1966.4)》上冊(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黨史工作委員會、中共新疆哈密地區委員會、中共新疆伊吾縣委員會編,《伊吾保衛戰》(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黨史工作委員會、中共烏魯木齊市委員會黨史工作委員會編,《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左支隊在新疆》(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黨史大事年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中共中央黨史資料編輯委員會,《中共黨史資料》,第25輯(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8)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譯,《斯大林全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 – 1949)》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毛澤東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軍事文獻》第5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毛澤東著作編輯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中共中央毛主席著作編輯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中共中央毛澤東著作編輯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中共中央毛澤東著作編輯委員會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3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
中共中央毛澤東著作編輯委員會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4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
中共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中共中央書記處編,《六大以來——黨的秘密文件》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中共中央統戰部編,《民族問題文獻彙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研究組編,《回憶鄧小平》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員會毛澤東早期文獻編輯組合編,《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6~1920)》(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
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宣傳部編,《民族政策學習的參考文件》(內部發行,1952年7月)
中共中央周恩來著作編輯委員會,《周恩來統一戰線文選》(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5輯第1編——〈政治〉之5(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中國地圖出版社編製,《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1949 - 1999》(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3)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5輯第2編——〈政治〉之4(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毛澤東著作編輯委員會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2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
中國共產黨和闐地區委員會組織部、中國共產黨和闐地區委員會黨史辦公室、和闐地區行政公署檔案處編,《中國共產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闐地區組織史資料(1949年10月 – 1987年10月)》(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中國共產黨吐魯番地區委員會組織部、中國共產黨吐魯番地區委員會黨史辦公室、吐魯番地區行政公署檔案處編,《中國共產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地區組織史資料(1949年 – 1987年)》(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中國共產黨庫爾勒市委員會組織部、中國共產黨庫爾勒市委員會黨史辦公室、庫爾勒市人民政府檔案館編,《中國共產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爾勒市組織史資料(1949年10月 – 1987年10月)》(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中國共產黨鄯善縣委員會組織部、中國共產黨鄯善縣委員會黨史辦公室、鄯善縣檔案局編,《中國共產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組織史資料(1949年10月 – 1987年10月)》(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中國共產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政策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農村工作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畜牧業經濟研究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圖書館合編,《新疆農村社會》上冊(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88年8月)、《新疆農村社會》下冊(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88年10月)、《新疆牧區社會》(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88年5月)
中國共產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組織史資料編輯組編,《中國共產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組織發展簡史》(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中國共產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委員會組織部、中國共產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委員會黨史辦公室、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檔案局(館)編,《中國共產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組織史資料(1949年10月 – 1987年10月)》(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喀什市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印,《喀什市文史資料》第一輯,1986。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喀什市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印,《喀什市文史資料》第三輯。1988。
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概況叢書編輯委員會,《焉耆回族自治縣概況》(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文獻彙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
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概況叢書編委會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概況》(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中華文史資料文庫》第6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編,《新疆文史資料選輯》第13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編,《新疆文史資料》第26輯:「馬仲英在新疆」專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叢書俄羅斯族簡史編寫組,《俄羅斯族簡史》(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中國史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章伯鋒、李宗一主編,《北洋軍閥,1912 - 1928》卷2(武漢:武漢出版社,1990)
中國文字改革會議秘書處編,《第一次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文件彙編》(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印,《總統蔣公思想言論集》卷19〈演講〉(台北:1984)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印,《總統蔣公思想言論集》卷19〈演講〉(台北:1984)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印,《總統蔣公思想言論集》卷37〈別錄〉(台北,1984)
中華民國外交部編印,《蘇聯對新疆的經濟侵略》(台北,1950)
《中華民國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人事部編制局編,《機構編制體制檔案選編》上(北京:勞動人事出版社,198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政策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論民族問題》(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五種叢書編輯委員會俄羅斯族簡史編寫組,《俄羅斯族簡史》(鳥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檔案館編注,《在蔣介石身邊八年——侍從室高級幕僚唐縱日記》(北京:群眾出版社,199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行政區劃處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手冊》(北京:民政部行政區劃處,198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行政區劃處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1949 -1997》(北京:民政部行政區劃處,1998)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治工作委員會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干調查資調彙編》(內部資料,1956)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研究室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卷一(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編訂,《初級中學中國歷史教學大綱》(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編,《民族史研究》第4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俄關係史料——新疆邊防》(民國6年-8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王世杰日記(手稿本)》第4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1990)
周東郊《新疆十年》(油印本,出版項不詳)
周昆田,《三民主義邊疆政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
周振鶴,《中國歷代行政區劃的變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周振鶴,《體國經野之道:新角度下的中國行政區劃沿革史》(香港:中華書局,1990)
朱培民,《20世紀新疆史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朱學淵,《中國北方諸族的源流》(北京:中華書局,2004)
莊鴻壽、吳福環、厲聲、魏長洪,《近現代新疆與中亞經濟關係史》(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2000)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46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卷56〈奏稿〉
〔日〕佐口透著,凌頌純譯,《18 – 19世紀新疆社會史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中文典籍 

《北史》卷97
《北史.西域傳》
《漢書》卷49〈鼂錯傳〉
《漢書》卷61〈張騫李廣利傳〉
《漢書》卷96〈西域傳.渠犁〉
《漢書》卷94 - 96〈西域傳〉
《漢書.匈奴傳》
《漢書》卷69〈趙充國傳〉
《後漢書.班超傳》
《後漢書.竇固傳》
《後漢書.西域傳》
《後漢書.鮮卑傳》
《遼史.后妃表》
《梁書.高昌國傳》
《梁書.河南國傳》
《遼史.外戚傳》
《晉書.苻堅載記》。
《晉書.苻堅載記下》
《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
《晉書.姚興載記》。
《晉書.張軌傳》
《舊唐書》卷139〈陸贄傳〉
《舊唐書》卷195〈回紇傳〉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
《明史》卷3〈太祖本紀〉
《明英宗實錄》卷63
《三國志.魏書.鳥丸鮮卑東夷傳》注引《魏略.西戎傳》
《三國志.魏書.臧洪傳》
《三國志》〈魏書〉卷1〈武帝紀〉
《詩.小雅.北山》
《尚書今古文注疏》卷三
《宋書.氐胡傳》
《魏書.車師國傳》
《魏書.沮渠無諱傳》
《魏書.蠕蠕傳》
《魏書.袁翻傳》
《魏書.鄯善傳》
《新唐書》卷221
《新唐書》卷217〈回鶻傳〉
《資治通鑒.晉紀》
《資治通鑒.宋紀一》
《資治通鑒》卷232〈唐紀〉48
《續資治通鑒》卷43〈北宋仁宗慶曆元年〉
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5
《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
《三州輯略》卷3
《西陲總統事略》
《西域通志》(卷31)
《清宣宗實錄》卷743
《清高宗實錄》卷606、卷571、卷867、卷582,1025,1204
《魏書》卷101〈高昌傳〉
《隋書》卷24〈食貨志〉;卷29上〈地理志〉;卷67〈裴矩傳〉;卷83〈西域傳〉;卷51〈長孫晟傳〉
《冊府元龜》卷963之一〈外臣部封冊〉
《冊府元龜》卷1000〈外臣部.滅亡〉
希羅多德,《歷史》I, 201; IV, 13, 25-27.
《穆天子傳》卷1
《清朝文獻通考》卷191
《史記.匈奴列傳》
《史記》卷110〈匈奴列傳〉
《史記》卷96〈西域傳〉
《三國志》.〈董卓傳〉
《十六國春秋》卷72之3〈前涼錄〉;《晉書》卷86〈張軌傳附張駿〉
《三國志》卷2〈文帝紀〉;卷16〈倉慈傳〉;卷18〈張恭傳〉;卷30〈魏略.西戎傳〉、〈烏桓鮮卑東夷傳〉
《晉書》卷40〈地理志.涼州〉
《晉書》卷113〈苻堅載記〉;卷122〈呂光載記〉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72〈太宗〉
《宋史》卷490〈高昌傳〉引《王延德高昌行記》
《宋史》卷490〈于闐傳〉
《遼史》卷30〈天祚皇帝紀〉
《皇朝經世文編》卷80
樁園,《西域見聞錄》卷7
《回疆則例》
《說文解字》
韓愈,《原人》
王國維,《觀堂集林》卷17

中文學術研究文章暨文稿(以作者姓名之漢語拼音音序排列) 

艾瓊華,Saipidin等,〈維吾爾人的體質特徵研究〉,刊於北京:《人類學學報》卷12,期4(1993年11月)
艾爾肯.伯特肯(Alkin Betkin)著,白川譯,〈在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東突厥欺坦〉,原刊於安卡拉:《東突厥斯坦之聲月刊》;中譯、收錄於新疆社會科學院「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在新疆的傳播課題組」編,《「雙泛」研究譯叢》第3輯,頁1 - 24。
白壽彝,〈回回民族的新生〉,載氏著,《民族宗教論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包爾漢,〈日記片斷〉,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87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
拜艾則孜(Bay Aziz),〈吐魯番農民暴動〉,刊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編,《新疆文史資料》第26輯:「馬仲英在新疆」專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鮑羅廷在共產黨黨團會議的報告〉(1924年1月18日),載《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0 - 1925)》(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青海籍藏族]才旦,〈只要信奉伊斯蘭教就可以說是回族嗎?——「卡力崗地區部分群眾昔藏今回的調查」一文質疑〉,載《青海社會科學》1983年第3期
蔡錦松、蔡穎,〈1933年南京國民黨政府和盛世才爭奪新疆統治權的鬥爭〉,刊於(鳥魯木齊)《新疆歷史研究》1985年第1期
陳超,〈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在新疆的早期傳播與楊增新的對策〉,收入楊發仁主編,《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研究論文集》(烏魯木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科學院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研究課題組,內部印行,1993)
陳春華譯,<斯大林與蔣經國會談記錄>(1945年12月至1946年1月),收入中共黨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檔案館,中央黨史出版社編,《中共黨史資料》第61輯(北京,1997年3月)
陳獨秀,〈我們的回答〉(1924年9月17日),載中共中央統戰部編,《民族問題文獻彙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陳獨秀,〈國民黨右派大會〉(1926年4月23日),載中共中央統戰部編,《民族問題文獻彙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陳灃,〈張培元、馬仲英聯合反盛失敗經過〉,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新疆文史資料選輯》第6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
陳福霖,〈通往權力之路:盛世才在新疆的最初幾年(1930 - 1934)〉,輯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編輯部編印,《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第24集(1994年5月),頁87 – 98。
陳慧生,〈楊增新統治新疆時期的財政金融〉,刊於(鳥魯木齊)《新疆歷史研究》1985年第3期
陳繼周,〈蘇共的解體和烏共的嬗變〉,刊於《中亞研究》,1991年第4期
陳金龍,〈論1958-1960年中國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刊於(北京)《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3期
陳延琪,〈淺議1945年至1948年伊塔阿三區的物價與供給〉,刊於(烏魯木齊)《新疆地方志》,1995年第4期,頁51 – 55。
陳延琪,〈楊增新是如何緩解新疆財政危機的〉,見(烏魯木齊)《新疆社會科學》1989年第1期
陳延琪,〈西漢至清歷代王朝開發新疆思想評述〉,刊於《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卷24)期1
陳雲,〈關於我黨在新疆做盛世才統戰工作的幾點看法〉(1984年12月20日)。
程東白,〈十年來新疆的文化教育事業〉,刊於《新新疆》月刊1943年創刊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區劃地名司〕戴鈞良,〈行政區劃50年回顧與總結〉,刊於(北京)《中國方域(行政區劃與地名)》,1999年第5期
戴傳賢,〈開發西北工作之起點〉(1929年12月25日),載秦孝儀編,《革命文獻》第88輯:抗戰前國家建設史料——西北建設(1)(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
鄧力群口述,〈鄧力群同志談三區和平解放〉,收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訪問材料彙編》(二)(內部發行)
鄧力群,〈新疆國民黨軍政當局開會討論和平起義的一些情況〉(1949年9月2日),收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史工作委員會編,《新疆和平解放》(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
鄧力群,〈迪化和平運動的情況〉(1949年9月3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史工作委員會編,《新疆和平解放》(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
鄧力群,〈迪化軍政首腦人物近來的政治傾向〉(1949年9月4日),收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史工作委員會編,《新疆和平解放》(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
鄧力群,〈報去包爾漢給阿合買提江的信〉(1949年9月7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史工作委員會編,《新疆和平解放》(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
鄧力群,〈新疆和平解放前後——中蘇關係之一頁〉,刊於(北京)《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5期
都興智,〈遼代契丹人及其相關問題考探〉。刊於瀋陽:《社會科學輯刊》,2000年5月號
恩格斯,〈匈牙利的鬥爭〉,譯文收入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譯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6(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1版)
高錦純,〈在省各族各界代表會議上關於減租問題的報告〉,收入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編,《新疆農業區的減租反霸和土地改革》(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宮碧澄,〈國民黨在新疆的活動點滴〉,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新疆文史資料選輯》第5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
〈關於政治報告之決議案〉,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第16次會議(1929年3月27日)通過,載秦孝儀編,《革命文獻》第79輯——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8)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關於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和國民黨問題的決議〉(1923年11月28日,莫斯科),譯文載中共中央黨史研究部第一研究室譯,《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0 - 1925)》(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顧頡剛,〈中國邊疆問題及其對策〉(上),刊於(南京)《西北通訊》第3期(1947年5月)
〔蘇〕哈.扎.加比杜林、阿.米.阿爾沙魯尼(蘇聯紅色教授學院教授)著,陳繼周、李理譯,《俄國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簡論》,收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科學院「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在新疆的傳播及對策研究課題組」,《「雙泛」研究譯叢》第2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內部印行,1992)
廣祿,〈新疆問題〉,收入中國邊疆歷史語文學會編,《新疆研究》(台北:中國邊疆歷史語文學會中國邊疆歷史語文學會,1964)
Hambly , Gavin加文.漢布里著,吳玉貴譯,《中亞史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韓康信,〈新疆古代居民的種族人類學研究和維吾爾族的體質特點〉,《西域研究》1991年第2期
郝時遠,〈毛澤東對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歷史貢獻〉,刊於(北京)《民族研究》第5卷(1993年)
何應欽,〈開發西北為我國當前要政〉(1932年3月21日,在行都中央擴大紀念講演),載秦孝儀編,《革命文獻》第88輯:抗戰前國家建設史料——西北建設(1)(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
侯聲,〈伊寧突圍經過〉(1945年3月6日),載吳忠信《主新日記》,1945年3月8日
胡漢民,〈述侯官嚴氏最近政見〉,載《民報》第2號
黃建華,〈國民黨政府的新疆政策述論〉,刊於(蘭州)《西北史地》,1994年第4期
〔蒙古族〕吉雅泰,〈李大釗同志和內蒙古初期的活動〉,刊於(北京)《民族團結》,1961年第7期。
吉人,〈今後的新疆〉,刊於《新中華雜誌》1934年(第2卷)第21期
〔蒙古族〕吉雅泰,〈李大釗同志和內蒙古初期的活動〉,刊於(北京)《民族團結》,1961年第7期
蔣介石,〈致朱紹良函〉(1945年2月11日),載吳忠信,《主新日記》,1945年2月13日。
蔣介石,〈致吳忠信代電〉(1945年4月22日),載吳忠信,《主新日記》,1945年6月8日
蔣中正,〈致朱紹良、吳忠信函〉(1945年11月25日),載吳忠信《主新日記》,1944年11月18日
蔣中正,〈國民革命與經濟的關係〉,載《蔣總統集》第1冊(台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印會,1968)
蔣中正,〈抵禦外侮復興民族〉(下)(1934年7月);〈揭發敵國陰謀闡明抗戰國策〉(1938年12月26日),載《蔣總統集》第1冊(台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印會,1968)
蔣中正(起草),〈關於蒙藏之決議案〉(1929年6月17日),載秦孝儀編,《革命文獻》第79輯: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8)
金吉堂,〈回教民族說〉,載《禹貢》半月刊,第5卷第11期(1936)
金邵先,〈國民黨反動勢力進入和統治新疆〉,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新疆文史資料選輯》第2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
經盛鴻〈1949年國共軍事戰略及其得失〉,(香港)《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00年10月號。
李丹慧,〈對1962年新疆伊塔事件起因的歷史考察——來自中國新疆的檔案材料〉(抽印本,發表於「冷戰與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四川成都、九寨溝,2000年8月7日 - 12日)
李丹慧,〈對1962年新疆伊塔事件起因的歷史考察〉,收入李丹慧編,《北京與莫斯科:從聯盟走向對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頁480 – 509。
李丹慧,〈對蘇聯僑民間題的歷史考察(1945 - 1965)〉,收入牛大勇、沈志華主編,《冷戰與中國的周邊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頁16 – 66。
李溶(新疆省主席),〈關於新疆省政府最近八個月實施各要政情況致國民政府行政院呈〉,(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蒙藏委員會檔案,1935年3月。
李守常,〈平民主義〉,載中共中央統戰部編,《民族問題文獻彙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梁敬錞著,招嘉熾譯,〈1945年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內幕〉,收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國外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研究譯文集》第1集(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
梁木生、王紅衛,〈我國行政區劃整體改革初探〉,刊於(香港)《二十一世紀》網絡版第44期(2005年11月)
梁啟超,〈政治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原載《新民叢報》37/38號合刊,收入梁啟超《飲冰室合集》2(北京:中華書局,1989)
列寧,〈論民族自決權〉(1914年2 – 5月),譯文收入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譯編,《列寧選集》卷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
林冠群,〈試論孫文「五族共和」思想〉,收入《中山思想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雄吳鳳技術學院主辦,台北國父紀念館協辦,2004年4月出版)
林孝庭,〈戰爭、權力與邊疆政治:對1930年代青、康、藏戰事之探討〉,刊於(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45(2004年9月)
劉賓,〈跨國民族主義——中國與中亞關係的主要障礙〉,刊於《中亞研究》,1993年合刊
劉格,〈《維吾爾族史料簡編》新舊兩個版本的比較〉,刊於《新疆圖書館學會會刊》,期1(1984年)
劉少奇,〈抗日遊擊戰爭中各種基本政策問題〉(1937年10月),載中共中央書記處編,《六大以來——黨的秘密文件》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洛甫,〈我們對於民族統一綱領的意見〉,載中共中央統戰部編,《民族問題文獻彙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馬懷義,〈祖國不容分裂〉,刊於《新疆日報》,1958年5月18日
馬維良,〈試談伊斯蘭教和回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形成〉,載《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3年第3期
馬先彥,〈清末民初民族融合思潮考略〉,載《貴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馬雍,〈東漢「曹全碑」中有關西域的重要史料〉,刊於(北京)《文史》12期
馬雍:〈古代鄯善、于闐地區佉盧文字資料綜考〉,收入《古代鄯善、于闐地區佉盧文字資料綜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麥赫麥特.沙拉伊()著,米娜娃.阿布都熱依木()譯,〈有關東突厥斯坦的原始資料〉。譯自《東突厥斯坦之聲》1986年11-12期,載新疆社會科學院「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在新疆的傳播及對策研究」課題組編,《「雙泛」研究譯叢》(第三輯),烏魯木齊:新疆社會科學院編印,內部發行,1993年1月
麥斯武德等,〈關於新疆紛亂原因及新疆人民願望致總裁呈〉,收入《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5輯第2編〈政治〉(四)
毛澤東,〈應在川陝甘三省建立蘇維埃政權〉(1935年6月16日),收入中共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編,《毛澤東與甘肅》(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
毛澤東,〈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鬥爭〉(1937年5月7日),《毛澤東選集》第1卷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1938年10月),《毛澤東選集》第2卷
毛澤東,〈關於情況的通報〉(1948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毛主席著作編輯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毛澤東,〈關於用和平方法解決西北問題致彭德懷電〉(1949年4月28日),刊於(北京)《黨的文獻》1990年第5期
毛澤東,〈關於兼取政治方式解決西北問題致彭德懷電〉(1949年7月6日),刊於(北京)《黨的文獻》1990年第5期
毛澤東,〈致彭德懷電〉(1949年7月23日),刊於(北京)《黨的文獻》1990年第5期
毛澤東,〈論聯合政府〉(1945年4月),收入《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毛澤東致中共中央電(1950年1月5日),收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卷1(1949年9月至1950年12月)(內部發行)
毛澤東,〈中央關於西藏工作方針的指示〉(1952年4月6日),收入《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頁61 – 64
毛澤東,〈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組織起來〉;〈把軍隊變成工作隊〉《毛澤東選集》合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毛澤東,〈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關於1950年軍隊參加生產建設工作的指示〉(1949年12月5日),收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編輯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編輯部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第1輯(烏魯木齊:內部刊行,1991)
毛澤東(簽發),〈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1952年2月2日),收入編輯組,《農墾工作文件資料選編》(北京:農業出版社,1983)
莫志斌、暨愛民,《和平將軍張治中傳》(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
牧夫,〈從北京回教會到中國回教總聯合會〉,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編》第32輯(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潘志平,〈「一體化」與「主義」〉,刊於《中亞研究》,1994年第3~4期。
彭德懷,〈第二期抗戰與我們的任務〉(1938年3月24日);關鋒,〈我們於第三期抗戰中保衛陝西與保衛西北的意見〉(1938年8月1日),收入中共中央統戰部編,《民族問題文獻彙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白魯洵(Lucian Pye),〈中國民族主義與現代化〉,刊於(香港)《二十一世紀》第9期,1992
齊清順,〈清代的協餉和專餉〉,刊於(烏魯木齊)《新疆歷史研究》1985年第1期
齊清順,〈清代新疆的協餉供應和財政危機〉,刊於(烏魯木齊)《新疆社會科學》1987年第3期
齊清順,〈從「回疆則例」談新疆的伯克制〉,收入呂一燃編,《中國邊疆史地論集》(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1)
齊思和,〈民族與種族〉,載《禹貢》半月刊第7卷(1937年)第1、2、3合期
屈武,〈憶新疆「九二六」起義〉,收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史工作委員會編,《新疆和平解放》(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
賽福鼎,〈關於蘇聯在新疆對待我黨態度的報告和意見〉(1960年8月18日),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檔案1960年第59號(1960/1-12-59)
賽少華、李永戈、王君瑩,〈賽福鼎跨越萬里關山的不凡人生〉,刊於(北京)《華夏英才》2000年9月號
沈志華,〈中蘇結盟與蘇聯對新疆政策的變化(1944 - 1950)〉,刊於(北京)《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頁213 – 242
柴恆森,〈抗戰前中國駐蘇五領事館概況〉,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編,《新疆文史資料選輯》第22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許秀蓉,〈張治中與戰後新疆政局之演變(民國三十四年至三十八年)〉,《國史館館刊》卷22,1995年6月,頁155 – 174
孫文,〈支那保全分割論〉,載《江蘇》第6期,1903年
孫文,〈在滬舉辦茶話會上的演說〉(1916年7月17日),載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等編,《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卷3
孫文,〈制定「建國大綱」宣言〉(1924年9月24日),載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等編,《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卷11
孫文,〈與宮崎寅藏、平山周的談話〉,載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等編,《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卷1
孫文,〈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收入《孫中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孫文,〈三民主義〉第六講,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等編,《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卷9
孫文,〈三民主義的具體辦法〉,載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等編,《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卷5
譚雲山,〈新疆問題管見〉,刊於《申報月刊》卷2(1933年)號9。
陶峙岳、王震、趙錫光、饒正錫〈向毛主席、朱總司令致敬電〉(1950年9月25日),收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志編纂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編輯部編,《新疆生產建設
兵團史料選輯》第2輯(烏魯木齊:內部刊行,1992)
陶峙岳,〈成立22兵團〉,載《陶峙岳自述》,
田衛疆,〈解放初期新疆實行社會改革的經驗〉,刊於(蘭州)《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袁澍,〈20世紀40年代新疆政局風暴與美國領事館〉,刊於(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頁56 - 59
汪嘯春,〈建設中的新新疆〉,刊於(漢口)《新華日報》,1938年5月22日
汪兆銘,〈民族的國民〉,載《民報》創刊號和第2號
溫華莎,〈泛論西北民族問題〉,刊於(西安)《西北論衡》卷7期1(1939年1月)。
王炳華,〈孔雀河古墓溝發掘及其初步研究〉,《新疆社會科學》1983年第1期
王大剛,〈蘇聯與1949年新疆的「和平解放」〉,刊於(台北)《人文學報》第3卷第20期(1996年7月)
王壽成(俞秀松),〈新政府的民族政策〉(在全疆蒙族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37年2月)
王嘉琳,〈關於中亞地區人口的一些問題〉,刊於(北京)《中亞研究》,1985年第1期。
王希隆,〈清代前期天山北路的自耕農經濟〉,刊於(北京)《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3期
王恩茂、張邦英、賽福鼎,〈致西北局並中央〉(1952年10月31日),□□
王向民,〈茅盾新疆之行〉,刊於《藝譚》,1983年第1期,頁26 – 31。
王增善,〈東土耳其斯坦古庫車一帶之文明〉,刊於《新亞細亞》卷4(1932年)期6
王增善,〈新疆與土耳其〉,刊於《阿爾泰》月刊,1944年1月15日出版
王震,〈駐新疆人民解放軍的鬥爭方針和任務〉(1951年2月5日),收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志編纂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編輯部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第2輯(烏魯木齊:內部刊行,1992)
王震,〈為鞏固騎7師給該師首長的信〉(1950年3月13日),收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志編纂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編輯部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第3輯(烏魯木齊:內部刊行,1992)
王震,〈關於執行增產節約與轉業建設問題的總結報告〉(在新疆軍區第一次生產代表會議上的報告,1952年1月18日),收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編輯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編輯部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第3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王震、陶峙岳、賽福鼎等,〈致彭德懷、習仲勳、張宗遜等,關於整編新疆起義部隊情況〉(1950年3月5日),內容見方英楷,《新疆兵團屯墾戍邊史》上卷(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1997)
王震,〈在西北軍政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的發言(整理稿)〉,收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編輯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編輯部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第3輯(烏魯木齊:內部刊行,1992)
王智娟,〈中亞民族共和國的組建〉,收入《東歐中亞研究》,1998年第2期,頁83 - 90。
魏良弢,〈關於維吾爾族歷史編纂學的若干問題〉,刊於《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3期
無名氏,〈新疆蘇俄商約之暴露〉,文載《國聞周報》,1933年第10卷第38期,附錄
武耀中,〈二軍進駐新疆紀實〉第3節「平息匪患、鞏固治安」,收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志編纂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編輯部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第1輯(烏魯木齊:內部刊行,1991)
王震、陶峙岳、賽福鼎等,〈整編新疆起義部隊情況〉(呈字4號,1950年3月5日於迪化司令部)所附〈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整編起義部隊統計表(三)第22兵團〉□□
吳忠信,〈謁總裁〉(1944年8月12日);〈謁總裁〉(1944年8月22日),均收入吳忠信,《主新日記》第一部分〈主新前之經過〉
夏維榮,〈解放前喀什師範的歷屆校長〉。 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喀什市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印,《喀什市文史資料》第一輯,1986
夏維榮,〈喀什噶爾的回民〉,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喀什市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印,《喀什市文史資料》第四輯。1989
新疆軍區司令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入疆總結(摘要)〉(1950年8月),收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編輯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編輯部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第2輯(烏魯木齊:內部刊行,1992)
新疆軍區政治部,〈關於二十二兵團部隊政治工作指示〉(1950年2月),收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編輯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編輯部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第2輯(烏魯木齊:內部刊行,1992)
謝海嘯,〈趙錫光將軍率部起義前後〉。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喀什市委員會編,《喀什市文史資料》第一輯(內部發行,1986)
〈米高揚就1949年1 – 2月中國之行向蘇共中央委員會提交的報告〉,引自薛銜天,《中蘇關係史(1945 - 1949)》(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續西發,〈新疆人口遷移問題研究〉,刊於《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卷24)期4
薛宗正,〈唐代磧西二府建置沿革考索〉,(烏魯木齊)《西域研究》1991年第2期
亞西司〈討論新疆高度自治案〉,003、004。刊於唐屹、趙竹成、藍美華編,《外交部檔案叢書.界務類.第三冊.新疆卷(一)》,(台北:中華民國外交部編印,2001)
楊聖敏,〈回紇人的種族特徵試析〉,蘭州:《甘肅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
牙含章,〈「甘肅少數民族」序〉,收入甘肅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甘肅民族研究所,《甘肅少數民族》(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
(伊寧)民族解放組織,〈我們為什麼作鬥爭〉(1944年10月,維吾爾文印刷品),1944年10月26日由外交部駐新疆特派員公署譯為漢文,附於發往外交部之972號文中。譯文收入唐屹、趙竹成、藍美華編,《外交部檔案叢書.界務類.第三冊.新疆卷(一)》,(台北:中華民國外交部編印,2001)
易卜拉音.木依提(Ibrahim Muhiti),〈回憶啟蒙運動的先驅者買合蘇提.木依提〉,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編,《新疆文史資料選輯》第13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楊政、原新、童玉芬,〈新疆人口省際遷移研究〉,刊於《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卷23)期2
于建嶸,〈人民公社的權力結構和鄉村秩序——從地方政治制度史得出的結論〉,收入(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02年第2期。
余太山,〈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南北道綠洲諸國的兩屬現象——兼說貴霜史的一個問題〉,刊於(北京)《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2期
俞秀松(在全疆蒙古族代表大會上所作),〈新政府的民族政策的報告〉(1937年2月)。
張存武,〈龔定盦的建設新疆計劃〉,刊於(台北)《思與言》,卷2期1,1964年5月。
翟作君、王惠炎,〈中國工農紅軍尋求蘇聯直接援助的唯一軍事行動——從《毛澤東年譜》看中國紅軍打通國際路線戰略方針的演變〉,刊於(北京)《黨史文匯》1995年第8期
張東岳,〈關於新疆歷史的幾個問題〉,刊於《民族研究》,卷6(1959年),期14
張國燾,〈中國蘇維埃運動發展的前途和我們當前的任務〉,載《張國燾問題研究資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張啟雄,《外蒙主權歸屬交涉 1911 - 1916 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7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張盛發,〈20世紀上半葉「世界革命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收入《東歐中亞研究》,1998年第3期,頁3 - 14。
張聞天,〈改變對富農的策略〉(1935年12月6日),載張聞天選集編輯組編,《張聞天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張聞天,〈給劉少奇同志的信〉,載《張聞天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張治中,〈闡明省府基本態度及堅定立場〉(1947年3月25日),收入張治中《七十回憶錄》(北京:全國政協秘書處油印本,1962)附錄
張中復,〈論門宦制度形成的歷史本質及其對近代西北穆斯林社會的影響〉,收入胡春惠主編,《近代中國與亞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1995)
張仲瀚,〈把黨的政策帶到起義部隊中去〉,收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編輯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編輯部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第1輯(烏魯木齊:內部刊行,1991)
朱培民,〈1943年至1949年蘇聯對新疆政策的演變〉,(北京)《中共黨史研究》,1990年增刊
周東郊,〈盛世才是怎樣取得新疆統治權的〉,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輯46(北京:中華書局,1979)
周東郊,〈新疆的哈薩克人〉,收入甘肅省圖書館書目參考部編,《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新疆分冊)》(蘭州:甘肅省圖書館,1985)
周恩來,〈目前抗戰危機與堅持華北抗戰的任務〉,(1937年11月16日),載中共中央統戰部編,《民族問題文獻彙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周恩來,〈關於我國民族政策的幾個問題〉,收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政策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論民族問題》(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頁162 – 189。
凱豐,〈黨中央與國燾路線的分歧在哪裡?〉(1938年2月22日),載中共中央統戰部編,《民族問題文獻彙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一四方面軍會合後戰略方針的決定〉,載中共中央統戰部編,《民族問題文獻彙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中國共產黨對於目前實際問題之計畫〉,載中共中央統戰部編,《民族問題文獻彙編》(北 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彭德懷,〈第二期抗戰與我們的任務〉(1938年3月24日);關鋒,〈我們於第三期抗戰中保衛陝西與保衛西北的意見〉(1938年8月1日),載中共中央統戰部編,《民族問題文獻彙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楊松,〈論民族〉(1938年8月1日),載中共中央統戰部編,《民族問題文獻彙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中共中央致新疆邊防督辦公署電〉(1941年7月28日),收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統一戰線工作部編,《民族問題文獻彙編》(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1936年8月25日),文載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獻選編》中(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
〈盛世才三十一年七月七日第一次上蔣主席書〉,載於中華民國外交部檔案〈盛蘇密約譯件〉之002,收入唐屹、趙竹成、藍美華編,《外交部檔案叢書.界務類》第3冊〈新疆卷〉(一)(台北:中華民國外交部編印,2001)
〈國民黨三中全會後我們的任務——中央宣傳部宣傳大綱〉(1937年4月3日),載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獻選編》中(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
〈孫文越飛聯合宣言〉,載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等編,《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卷7
〈中共中央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載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獻選編》下(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
〈總裁未侍機電〉,載吳忠信《主新日記》,1944年11月18日
〈中央關於地方工作的原則指示〉,(1937年8月12日),載中共中央書記處編,《六大以來——黨的秘密文件》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二十二兵團組織工作會議關於建黨建團及其他組織工作決議〉(1950年4月15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直屬隊生產消費合作社組織簡章〉(1950年11月18日)

報紙文章暨報導 

毛澤東,〈湖南建設問題的根本問題——湖南共和國〉,刊於(長沙)《大公報》1920年9月3日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相關報導,(台北)《聯合報》,2003年11月19日,版A13
〈今晨行政院會之決議〉,刊於(南京)《中央日報》,1933年5月2日
〈改革新省政治計劃〉,刊於(南京)《中央日報》,1933年5月27日
〈新疆善後〉,刊於(南京)《中央日報》,1933年7月24日
〈黃談新事中央己決定處置辦法〉,刊於(南京)《中央日報》,1933年7月30日
包爾漢,〈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加強各民族友好團結而奮鬥〉,刊於《人民日報》1951年11月20日。
包爾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一屆委員會第2次會議上的總結報告〉(1955年10月25日),刊於《新疆日報》1955年10月25日,版1 - 2。
賽福鼎,〈中國人民與中國少數民族革命〉,刊於《人民日報》1950年10月2日。
王震,〈過去一年來的新疆省〉,刊於《人民日報》1950年10月1日。
王恩茂,〈新疆分局土改工作報告〉(1954年7月10日),刊於《新疆日報》1954年9月1日。
王恩茂,〈為鞏固和發展新疆各族人民的勝利而奮鬥〉(1955年9月27日在新疆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的發言),刊於《新疆日報》,1955年9月28日,版1 – 3。
賽福鼎.艾則孜,〈我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刊於《人民日報》1995年9月28日,版12。
〈陶峙岳、包爾漢通電宣布脫離國民黨政府符合新疆人民的要求,伊犁等三區人民和全新疆人民將建設一個新的新疆〉,《人民日報》,1949年9月30日
司馬義.艾買提,〈紀念賽福鼎.艾則孜同志九十誕辰〉,刊於《人民日報》 ,2005年3月14日 ,版12。
《新疆日報》社論:〈莎車縣在減租反霸運動中訓練民族幹部的經驗〉,刊於《新疆日報》1951年12月14日,版2。
《新疆日報》社論〈必須嚴肅認真地展開反擊右派的鬥爭〉,《新疆日報》1957年8月3日,版1;1957年8月4日,版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阿木冬.尼牙孜,〈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是賽福鼎•艾則孜同志的一貫立場〉,《新疆日報》2004年11月23日,版4。
《新疆日報》1954年5月30日。
《新疆日報》1951年1月2日;3月2日;9月23日;9月26日。
新疆日報記者,〈配合目前減租反霸運動,迪化市明起分三處放映「白毛女」〉,《新疆日報》1951年9月12日,版1。
新疆日報記者報導,〈本省各地黨組織和政府機關近四年來培養了三萬多名民族幹部〉,刊於《新疆日報》,1953年9月27日,版1。
張邦英,〈新疆減租反霸運動的偉大成就〉,刊於《新疆日報》1952年10月2日,版1。
《新疆日報》,1956年9月23日,版1;版2。
陳獨秀,〈亡國篇〉,刊於《安徽俗話報》第9期,1904年8月11日。
陳獨秀,〈本國大略〉,刊於《安徽俗話報》第10期,1904年9月24日。
〈張治中將軍來電全文〉,刊於《新疆日報》,1948年9月28日
Editorial, “ The Scotsman”, 22th June, 1949.(《蘇格蘭人》報)

網站

中華復興網 http://www.1840cn.com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東突厥斯坦分離主義分子難逃歷史的懲罰〉。2002年1月21日發布,下載自www. (accessed 25, Jan,2002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東突厥斯坦分離主義分子難逃歷史的懲罰〉。2003年5月26日發布,下載自www.tianshannet.com.cn/BIG5/channel3/20/200305/28/33994.html ( accessed May 30th, 2002 )
王思睿,〈中國行政區劃的重心:省還是府州,http://www.bjsjs.net/news/news.php?intNewsId=1680

日文書目 

王柯,《東トルキスタン共和国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95)
新免康,〈東トルキスタン共和国〉(1933 - 34年)に関する一考察,《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46.47合併号(創立30周年記念号1),1994年3月,頁1 – 42。
片岡一忠,《清朝新疆統治研究》(東京:雄山閣出版株式會社,1991)
松本ますみ,《中國民族政策の研究》(東京:多賀,1999)

英、法、維吾爾、土耳其文書目 

Barfield, Thomas J., The Perilous Frontier: 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 ( Oxford : Basil Blackwell, 1989 )
Barnett, A. Doak, China on the Eve of the Communist Takeover ( London: Thames & Hudson, 1963 )
Barthold, V. V., Minorsky, Tatiana, trans., Tirkestan down to the Mongol Invasion, 3rd edition ( 1900, reprint, London: Luzac, 1968 )
Barthold, V. V., Menzel, Theodor, trans., 12 Vorlesungen über die Geschichte der Türken Mittelasiens ( Berlin, 1935 )
Baskakov, N.A., Turki Tillar ( Turkic Language )(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Beckwith, Christopher I., The Tibetan Empire in Central Asia: A History of Struggle for Great Power among Tibetans, Turks, Arabs and Chinese during the early Middle Ages (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 )
Beloff, M., The Foreign Policy of Soviet Russia, 1929 - 1941 ( 2 vol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9, reprinted 1966 ), Vol. I
Bennigsen, A. and Lemercier-Quelquejay, C., Islam in the Soviet Union ( London: Pall Mall, 1967 )
Benson, Linda, and Svanberg, Ingvar, China’s Last Nomads: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China’s Kazaks ( Armonk, New York : M.E. Sharpe, 1998 )
Benson, Linda, The Ili Rebellion: The Moslem Challenge to Chinese Authority in Xinjiang, 1944-1949 ( Armonk, New York : M.E. Sharpe, 1990 )
Broomhall, Marshall, Islam in China ( London: Morgan Scott, 1910 )
Burckhardt, Titus, Intruduction to Sufism ( San Francisco: Thorsons, 1990 )
Connor, Walker, 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Marxist-Leninist Theory and Strategy (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
Conquest, Robert, ed., The Last Empire: Nationality and the Soviet Future ( Stanford: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86 )
Dallin, D. J., Soviet Russia and the Far East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48 )
Davidsin, Roderic H., Turkey (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68 )
Dillon, Michael, Xinjiang – China’s Muslim Far Northwest ( London: Routledge Curzon, 2004 )
Dikötter, Frank, 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 (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
Dreyer, June, China’s Forty Millions --- Minority Nationalities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 )
Duara, Prasenjit(杜贊奇), 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
Dudoignon, Stephane A. and Komazu, Hisao ed., Islam in Politics in Russia and Central Asia :Early 18th to Late 20th Centuries ( London: Kagan Paul, 2001 ), xii – xiii.
Elleman, Bruce, “ Soviet Diplomacy and the First United Front in China”, Modern China, Vol. 21, No.4, October 1995.
Fairbank, John King,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 10: Late Ch’ing,1800 –1911 (London: Cambe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Fletcher, Joseph, Studies on Chinese and Islamic Inner Asia. Edited by Beatrice Forbes Manz. Aldershot, UK: Variorum, 1995
Forbes, Andrew D. W., Warlords and Muslims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A Political History of Republican Xinjiang, 1911-1949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 1944, Volume 6 ( Washington D.C., 1969 )
Garver, John W., Chinese - Soviet Relations, 1937 – 1945, The Diplomacy of Chinese Nationalism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
Gellner, Ernest,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Gladney, Dru C., Muslim Chinese – 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
Gladney, Dru C., Dislocating China: Reflections on Muslims, minorities, and other subaltern subjects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
Godement, François direction, La Chine et son Occident ( Paris: Institut français des relations internationals, 2002 )
Golden, Peter B.,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the Turkic Peoples : Ethnogenesis and state Formation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Eurasia and the Middle East ( 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tz, 1992 )
Hobsbawm, Eric,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 Reality (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
Hulsewé, A.F.P. and Loewe, M.A.N., China in Central Asia: The Early Stage: 125 B.C. – A.D. 23 ( Leiden: Brill,1979 )
Iredale, Robyn , Bilik ,Naran and Guo, Fei ed., China’s minorities on the move (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2003 )
Israeli, Raphael, Islam in China: religion, ethnicity, culture, and politics (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2002 )
Jagchid, Sechin, Peace, War, and Trade along the Great Wall: Nomadic-Chinese Interaction through Two Millennia (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9 )
Ji, Ping, “ Frontier Migration and Ethnic Assimilation: A Case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Ph. D. dissertation, Brown University, 1990)
Jung, Hyu Nam, Korean Minority in China ( Ph.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onneticut, 1989 )
Koran,108:2,87:15,96:10,72:19。
Kabirow, M., Istoria Uyguror Soretskogo Kazahstana(蘇維埃哈薩克斯坦維吾爾人史)(Alma-Ata: 內部發行,1968)
Kaup, Katherine Palmer, Creating the Zhuang : ethnic politics in China(Boulder, Colorad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2000)
Kaul, T. N., A Diplomat’s Diary, 1947 – 1999: China, India and USA, The Tantalising Triangle ( New Delhi: MacMillan India Ltd., 2000 )
Kim, Ho-Dong, Holy War in China: The Muslim Rebellion and State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1864 - 1877 (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
Landau, Jacob M., Pan-Turkism in Turkey : A Study in Irredentism ( Hamden, Connecticut: Archon Books, 1981 )
Lattimore, Owen, China Memories: Chiang Kai-shek and the War against Japan ( Tokyo: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1990 )
Lattimore, Owen, Desert Road to Turkestan ( London: Methuen, 1928 )
Lattimore, Owen, 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 ( 1940, reprint,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
Lattimore, Owen, Mongols in Manchuria --- Their tribal Divisions with Manchus and Present Political Problems ( New York : H. Fertig, 1934 )
Lattimore, Owen, Pivot of Asia: Sinkiang and 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 ( Boston: Little, Brown & Co., 1950 )
Lattimore, Owen, Studies in Frontier History (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
Lipman, Jonathan, Familiar Strangers ---- 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8 )
Liu, Xiaoyuan, Frontier Passages : ethnopolitics and the rise of Chinese communism, 1921 - 1945 ( Washington, D.C. :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2004 )
Mackerras, Collin, China’s Minorities: Integr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
McMillen, H., Chinese Communist Power and Policy in Xinjiang, 1949 - 1977 ( Boulder, Colo.: Westview, 1979 )
Meisner, Maurice, 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Cambridge, MA: Harverd
University Press,1967)
Meisner, Maurice, Mao’s China and After: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 New York : Free Press, 1999 )
Milward, James A.,Beyond the Pass: Economic, Ethnicity, 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 (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
Moseley, George V. H. III,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Frontier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 )
Naquin, Susan and Rawski, Evelyn, Chinese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7 )
Norbu, Dawa,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Third World Nationalism ( London: Routledge,1992 )
Perdue, Peter C., China Marches West: 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 1680 - 1760 (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
Rossasbi, Morris, ed. China among Equals: The Middle Kindom and Its Neighbors. 10th – 14th Centuries ( Berkley, C. 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
Roy, Olivier, The New Central Asia: The Creation of Nation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0)
Rudelson, Justin Jon, Oasis Identities: Uyghur Nationalism along China’s Silk Road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
Rupen, Robert A., Mongols of the Twenties Century (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64 )
Salisbury, Harrison, The Long March: The Untold Story (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88 )
Samolin, William, East Turkestan to the Twelfth Century ( The Hugue: Mouton, 1964 )
Schlee, Günther ed., Imagined Differences: Hatre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 New York: Palgrave, 2002 )
Smith, Anthony D., National Identity. ( Reno, Nevada: 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1991 )
Skrine, C. & Nightingale, Pamela, Macartney at Kashgar, New Light on British, Chinese and Russian Activities in Sinkiang, 1890 – 1918 ( London: Oxford, 1987 )
Starr, S. Frederick, ed, Xinjiang, China’s Muslim Boderland ( Arnmonk, New York : M.E.Sharpe,2004 )
Togan, Isenbek, Muslims in Central Asia: Expressions of Identity and Change, Edited by Jo-Ann Gross (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2 )
Toops, Stanley W., “ The Demography of Xinjiang”, in S.Frederick Starr, ed., Xinjiang: 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 New York : M.E.Sharpe, 2004 )
Turghun, Almas(吐爾溫.阿勒馬斯),Uyhurlar(《維吾爾人》)(Urumqi: Xinjiang yashlar-osmurlar nasriyati, 1989)
Vambery, Arminus, Sketchs of Central Asia: Additional Chapters on My Travels, Adventures and on the Ethnology of Central Asia ( London : 1868 ).
Wang, David D., Under the Soviet Shadow: The Yining Incident, Ethnic Conflicts and International Rivalry in Xinjiang, 1944-1949 (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9 )
Whiting, Allen S., and Sheng, Shih-ts’ai, Sinkiang: Pawn or Pivot? ( East Lasing: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1958 )
Wu, Aitchen(吳靄宸), Turkestan Tumult ( London: Methuen, 1940; reprint,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
Zenkovsky, S. A., Pan-Turkism and Islam in Russia ( Cambridge ,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60 )
Zunun, Mehemet ed., Tarixi Eminie(《和平史》)( Urumqi: Xinjiang Xelq neshriyati,1988 )
McMillen, Donald H., Chinese Communist Power and Policy in Xinjiang, 1949-1977 ( Boulder, Colo.: Westview, 1979 )
Kim Ho-Dong, Holy War in China: The Muslim Rebellion and State in Chinese Central Asia,1864 - 1877 (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
Nicola Di Cosmo, “Ancient Xinjiang between Central Asia and China”, Anthropology and Archaeology of Eurasia ( Spring, 1996 )
Roy , Olivier ,The New Central Asia:The Creation of Nations(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0)
Salisbury, Harrison, The Long March: The Untold Story ( New York : Harper & Row, 1985 )
Shorter Encyclopaedia of Islam
Starr, Fredrick S. ed., Xinjiang: China’s Muslim Boderland ( New York: M.E. Sharpe, 2004 )
Stephane A. Dudoignon and Hisao Komazu ed., Islam in Politics in Russia and Central Asia ( Early 18th to Late 20th Centuries )( London: Kagan Paul, 2001 )

英文研究文章

Allson, Thomas T., “ The Yüan Dynasty and the Uighurs of Turfan in the 13th Century ”, in Morris Rossabi ed., China among Equals: The Middle Kingdom and Its Neighbors, 10th 14th Centuries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
Borei, Dorothy V., “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Empire-building: The Case of Xinjiang ”, Central and Inner Asian Studies 5 ( 1991 ): 22 - 37
Bovingdon, Garner, “ The Not-So-Silent Majority: Uyghur Resistance to Han Rule in Xinjiang ”, Modern China ( January 2002 ): 39 - 79
Bovingdon, Garner, with contributions by Nabijan Tursun, “ Contested Histories ”, in S. Frederick Starr, ed., Xinjiang: 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 New York: M.E. Sharpe, 2004 ): 353 - 374
Chistoffersen, Gaye, “ Xinjiang and the Great Islamic Cirde : The Impact of Transhational Forces on Chinese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 ”, China Quarterly 133 ( March 1993 )
Cosmo, Nicola Di, “Ancient Xinjiang between Central Asia and China”, Anthropology and Archaeology of Eurasia ( Spring, 1996 )
Dillon, Michael, “ We Have Terrorists Too ”, World Today, ( January 2002 ): 25 – 28
Dillon, Michael, “ Xinjiang: Ethnicity, Separatism and Control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 Durham East Asian Papers 1. ( Durham, England: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Durham, 1995 )
Fletcher, Joseph, “ The Heyday of the Ch’ing Order in Mongolia, Sinkiang, and Tibet ”, in John King Fairbank,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0: Late Ch’ing 1900 – 1911, Part 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

Geng, Shimin, (耿世民)“On the fusion of Nationalities in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modern Uighur Nationality”, Oxford: Central Asian Survey, Vol.3 1984(□□□)
Harris, Lillian Craig, “ Xinjiang, Central Asia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Policy in
the Islamic World ” , in China Quarterly 133 ( March 1993 )
Hudson, G. F., “ The Nationalities of China” , in St. Anthony’s Papers ( London: Chatto & Windus, 1960 )
Lary, Diana, “ The Tomb of the King of Nanyue – The Contemporary Agenda od History: Scholarship and Identity”, Modern China 22, no. 1 ( January 1996 )
Liu, Xiaoyuan, “ The Guomindang and the the ‘ Mongolian Question ’ in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45 – 1949 ” , Inner Asia 1 ( 1999 )
Millward, James A. and Perdue, Peter C., “ Politic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Xinjiang Region through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 in S. Fredrick Starr ed., Xinjiang: China’s Muslim Boderland ( New York: M.E. Sharpe, 2004) 
Millward, James A. and Tursun, Nabijan, “Political History and Strategies of Control, 1884-1978”, in S. Frederick Starr.ed, Xinjiang, 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 New York: M.E. Sharpe, 2004 )
Narain, A. K., “ Indo-Europeans in Inner Asia”, in Dennis Sinor,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
Ren,Qiang and Yuan, Xin, “Impacts of migration to Xinjiang since the 1950s”,Robyn Iredale, Naran Bilik and Fei Guo ed., China’s minorities on the move, (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2003 )
Roberts, Sean R., “ A ‘ Land of Borderlands’ : Implications of Xinjiang’s Trans-border Interaction”, in S. Fredrick Starr ed., Xinjiang: China’s Muslim Boderland ( New York : M.E. Sharpe, 2004 )
Roberts, Sean R., “ A ‘ Land of Borderlands’ : Implications of Xinjiang’s Trans-border Interaction”, in S. Fredrick Starr ed., Xinjiang: China’s Muslim Boderland ( New York: M.E. Sharpe, 2004 )
Sinor, Dennis, “ The Establishment and Dissolution of the Türk Empire”, in Dennis Sinor,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
Smith, Anthony D., “The Ethnic Origin of Nations” in Montserrat Guibernau and John Rex ed., The Ethnicity Reader: National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Migration( Maiden, MA: Polity Press,1997 )
Toops, Stanley W., “ The Demography of Xinjiang”, in S.Frederick Starr, ed., Xinjiang: 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 New York : M.E.Sharpe, 2004 )
Wang, David D.(王大剛), “ The USSR and the Establishment pf Eastern Turkestan Republic in Xinjiang”,刊於(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5期(1996年6月),頁337 – 390
Wang, Jianmin, “Ethnoyms and Nationalism in Xinjiang”, in C.X. Wei and Xiaoyuan Liu ed., Exploring Nationalisms of China (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