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9月 24, 2013

中国伊赫瓦尼、赛莱菲耶与瓦哈比耶关系探析

作者:周晓燕
來源:《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1期
作者简介:周晓燕(1982-)女,哲学硕士,现任宁夏社会主义学院民族宗教理论教研室讲师。

【摘要】本文分析了瓦哈比运动,伊赫瓦尼和赛莱菲耶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伊赫瓦尼学说受瓦哈比耶的影响,针对当时中国穆斯林的具体情况提出改革,是中国伊斯兰教的维新派、改革派,它为以后赛莱菲耶派首先在伊赫瓦尼教派中传播廓清了思想脉络;赛莱菲耶的兴起是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具体来说是瓦哈比耶运动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但又具有中国化的特色。


一、瓦哈比耶运动

“瓦哈比耶”学说,是穆罕默德·伊本·阿人都瓦哈布于十八世纪创立的,他早期是个博学的罕百里学派的追随者,后来信奉伊本·泰米叶的学说,张穆斯林要有一个“纯正的信仰,极度的质朴和对安拉以直接礼拜”,号召穆斯林像伊斯兰教初期那样严格信仰“真主独一”和遵守《古兰经》所规定的戒律,遵循先知及其教诲。公元1730年,27岁的瓦哈布在阿拉伯纳秀德地区的游牧部落中宣传他的主张,公元1745年前后,这一地区的阿拉伯人信奉了他的主张,但遭到了什叶派和苏非派的反对 ,斥责瓦哈布的主张是邪说,瓦哈布是异教徒。公元1749年,他迁往德拉伊叶,与纳秀德德尔伊亚地区酋长伊本·沙特结盟,建立了沙特阿拉伯王国,定瓦哈比耶为国教,至此,瓦哈比派获得胜利,其教义及思想由沙特辐射到整个伊斯兰世界。

实际上,瓦哈比耶的出现是与当时伊斯兰国家的经济有密切关联的。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时,阿拉伯国家既受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又遭受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欺凌和入侵,政治、经济受着严重的双重压迫。穆罕默德·伊本阿卜都·瓦哈布及其创立的瓦哈比耶,代表阿拉伯人迫切要求摆脱这种压迫的愿望,提出了反对外国侵略,恢复正统宗教信仰的主张,从而登上阿拉伯世界的政治舞台,后来的泛伊斯兰主义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都与这一派的倡导分不开。

二、伊赫瓦尼学说及瓦哈比耶的影响

伊赫瓦尼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叶的中国,其创始人马万福,经名奴海,俗称果园哈知,他原是北庄门宦的教徒,大学毕业成为北庄门宦的一位青年著名阿訇。光绪十二年马万福赴麦加朝觐,期间跟随着当地学者研习了古兰经学、圣训学、教法教律学等,回国后,提出“凭经立教、遵经革俗、反对异端”的改革和“一切回到《古兰经》中去”的口号,宣称信仰门宦与“伊斯俩目”教义不相符合,批驳北庄门宦老人家把教门引向邪路,并公开宣布退出北庄门宦,开始传播其思想。

马万福针对当时中国穆斯林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十条革新主张,俗称“果园十条”,其主要内容是:一不聚众念《古兰经》,主张一人念,众人听;二不高声赞圣;三不多念“都哇”;四不朝拜拱北;五不请阿訇念“讨白”(忏悔);六不记念亡人的日子;七不用《古兰经》给亡人转“费提耶”;八强调天命功课,不强调副功;九对教义条款以简便易行的原则;十不能请人代念《古兰经》,善事也不能请人代做。这十条主张主要针对当时门宦中的做法而定。其教义学说中的很多细节都是针对当时穆斯林群众中有些人不学习教门,不懂得伊斯兰教的真义,盲信、盲从而发,对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后深受汉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习俗进行改革和摈弃。

伊赫瓦尼学派最初在中国西北地区传播后,立即受到格底目和各门宦的反对与抵制,斗争比较激烈。但这一运动迎合了当时穆斯林大众的宗教需求,使一部分人重新审视伊斯兰教的真义和价值,学习教门和汉文化知识,一时之间学者辈出,奉行者日众,现已成为中国伊斯兰教三大派别之一。

总体来说,伊赫瓦尼派兴起,与马万福本人对当时中国伊斯兰教的教派门宦长期以来形成的弊端认识有关。他的学说受到瓦哈比耶思潮的影响,他提出的“一切回到《古兰经》中去”的口号,很明显与当时沙特日渐兴盛的瓦哈比耶教义学说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伊赫瓦尼教派是中国伊斯兰教的维新派、改革派,它为以后赛莱菲耶派首先在伊赫瓦尼教派中传播廓清了思想脉络。

三、瓦哈比耶、赛莱菲耶的兴起与伊赫瓦尼

赛莱菲耶是受沙特瓦哈比耶派影响,倡兴于二十世纪30年代,由伊赫瓦尼派分化出来的一个派别。赛莱菲耶的首倡者为马得宝和马正清,二人原为伊赫瓦尼派的追随者和支持者,1936年同青海马麟,还有商人白洁如、马凤伯、毛福亭等赴麦加朝觐,在此期间,此二人深受从苏联流落到麦加的一位高加索著名的伊斯兰教大学者胡占迪的影响,并受教于其门下。二人回国时接受麦加人伊玛目艾布晒目罕赠送的《看清旁门左道》、《乐园的钥匙》、《正统派的聚会》等宣扬瓦哈比耶学派的经典著作。同时还购买了部分有关书籍,回国后结合自己在朝觐期间的切身感受,开始传播赛莱菲耶学说。因其尊崇穆圣及圣门弟子,再传弟子和三传弟子时代的伊斯兰教,因而被称为赛莱菲耶(意为追随前三辈者)。从赛莱菲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马得宝的宗教主张看,它是渊源于瓦哈比耶学说的,该教派严格奉行《古兰经》和六大圣训集,提出三项根本认识:认识真主、认识使者、了解伊斯兰;要求一切必须依据真主的法律,即《古兰经》进行裁决;赛莱菲耶从教义学上,主张根据《古兰经》的铭文理解经典,但不能以人间的时空概念来理解真主的“本体”与“德性”;在宗教礼仪上亦有特点,有些方面不同与伊赫瓦尼。

赛莱菲耶派的兴起,既有其国际背景,又有内部原因,它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1、赛菜莱耶派的产生,首先要归因于瓦哈比耶学说和思潮的影响

赛莱菲耶的兴起是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具体来说是瓦哈比耶运动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但又具有中国化的特色。它在教义学说上接受瓦哈比耶的思想,履行其教义教旨,以革新的姿态首先发轫于伊赫瓦尼教派,在某些方面,是对伊赫瓦尼教派义的革新和加强,如加强教育,严格“五功”,简化部分宗教仪式,使伊斯兰教既能适应现代社会,又不至于在社会发展中失去本性。沙特作为穆斯林两圣地——麦加和麦地那所在国,其当今奉行的瓦哈比耶教义学说,对圣地宗教学说的认同感、亲近感、向往感是瓦哈比耶学说迅速传播的主要原因。

2、赛莱菲耶派的兴起,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始于20世纪初的国民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五四”新文化运动亦导致了回族文化运动的诞生,《醒回篇》等一大批书刊杂志创办,学术团体建立,新式学校诞生,这一切都为一种思潮的传入提供了内部环境,为其在中国的生存开拓了文化生存空间。

3、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形成崇尚理性思维

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进而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认识水平的变化与提高,导致崇尚理性思维,明明白白信教成为一种时尚。因而重视实践、理性、学习的瓦哈比耶教义首先发起于乌莱玛(伊斯兰宗教学者)阶层,不久又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文化人的加入,声名日盛。宗教与理性、科学、文化知识结合,使宗教适应了现代社会生活气息,具有透明性,是中国伊斯兰教派中较年轻、富有朝气、勇于复兴伊斯兰教的派别,吸引了大批崇尚理性思维者奉行。

四、伊斯兰思潮与伊赫瓦尼·赛莱菲耶的产生

从瓦哈比耶学派的历史和中国伊赫瓦尼派的历史看,伊赫瓦尼和赛莱菲耶都受到了瓦哈比耶派运动及其思想的影响,但并不是就此认为,中国的伊赫瓦尼或赛莱菲耶与阿拉伯瓦合比耶派有直接的从属关系。中国的伊赫瓦尼和赛莱菲耶是与中国伊斯兰教的实际相联系的,阿拉伯的瓦哈比耶是与阿拉伯伊斯兰教的实际相联系的,它们仅仅在各自国家的伊斯兰教中进行“改革活动”的愿望是一致的、相同的,而各目的宗教主张和仪式并不完全相同,革新的内容也是有差异的。其不同之处在于:

1、所属学派不同

中国的穆斯林,包括伊赫瓦尼派在内,绝大部分属于大伊玛目哈乃斐学派,而瓦哈比耶是罕百里学派的坚决拥护者。罕百里学派及哈乃斐学派尽管都属逊尼派,但各自的法学观点却不大相同,前者较严谨,后者比较宽容。

2、中国伊斯兰教的现状加快了赛莱菲耶派的发展和定型

伊赫瓦尼和赛莱菲耶虽接受了瓦哈比耶学派以《古兰经》和早期“圣训”为准绳的主张,也反对门宦及崇拜圣徒道堂和拱北,但对先知陵墓仍表示崇敬,对“安拉”在被造化物之外的解释不尽相同。只能说是瓦哈比耶派的教义学说奠定了赛莱菲耶派的思想基础,伊赫瓦尼的革新思想促成了塞莱菲耶派的诞生,中国伊斯兰教的现状加快了赛莱菲耶派的发展和定型。

伊斯兰教各派以及其教义学说进入中华大地,首先都有一个调整自身行为,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有关政治、经济交往的过程中,文化之间交流亦成为一项重要内容。今后,国外伊斯兰教的影响将在诸多层面展开,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将随着世界伊斯兰教的脉动而有所变化,传统的门宦教派将受到越来越多的新思潮的挑战和冲击,并不断汲取新鲜血液以充实自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