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1月 23, 2013

南疆儿童失学情况调查

作者:李晓霞
来源:《中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民族出版社2009年
http://www.xjass.com/shx/content/2012-04/29/content_230419.htm


1998年我们在新疆南部的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进行了一次基础教育调查。这里是维吾尔族聚居区,1998年三地区的维吾尔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87%,占到全疆维吾尔族人口的75%,其中和田、喀什、阿克苏三地区的维吾尔族人口分别占本地区总人口的97.0%、90.7%、75.6%。三地区均是较为贫困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处于相对滞后的阶段,和田地区1市7县全部都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喀什地区12个县(市)中6个县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1个县为自治区重点扶持贫困县,阿克苏地区也有2个县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也较多。

儿童的失学包括两种现象,一是学生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再上学,一般称此为辍学;一是儿童在学龄期间从来就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在中小学教育并没有普及之时,没有进入过学校的失学儿童是很多的,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南疆在“普六”(普及小学六年级)(1996年喀什地区仅塔什库尔干县未完成普六,准备2000年70%的县市基本普九)的基础上又在向“普九”(普及九年级即初三)推进,所有的适龄儿童被登记造册,学校与基层组织协手,要求家长把孩子送入学校学习,因此适龄儿童没有进过学校的现象很少,同时,辍学问题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到校率等不仅是学校常规管理、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检查的重要内容,也是基层政府的一项重要业绩。

在我们对中小学校的调查中,民族学校学生的辍学问题是被提到次数最多的话题之一。南疆三地区的辍学现象有这样几个特点:小学生少,中学生多;小学生中一、二年级的少;五、六年级的多;中学生中初一年级的多,初二、三年级的少;农村多,城镇少;乡村学校农忙季节多(春播与秋收),农闲季节少;贫困地区(如和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多;女生一般并不比男生更多地辍学。由于有关部门与学校对辍学问题的重视,辍学的学生基本都处于流动的状态,长期辍学(一个月以上)的人有限,短时间辍学的数量较大。据教育部门调查统计,莎车县小学生流失率94-95学年为2.6%,95-96学年为2.1%,中学生分别为11.5%和7.3%。1996年11月,叶城县未入学的学龄儿童247名及通过各种途径辍学的学生3540名。阿克苏地区1994小学辍学6399人,初中辍学5379人;1995年小学辍学5741人,初中辍学1957;1996年小学辍学1640人,初中辍学1957人。但往往实际的数字要大于官方的统计甚至是学校提供的数字,而且这种统计数字又多指长期辍学者。

   表1  墨玉县基础教育普及率情况(%)
    年 度     小学入学率     巩固率     毕业率     初中入学率     辍学率
    1994     99.8     98     99.7     42.2     7
    1995     99.8     98.7     99.6     46     8
    1996     99.9     98.5     99.5     54.7     3.4
    资料来源:墨玉县关于实施《两基》工作汇报材料

在调查中,一些教育部门的官员和学校老师表现出自己的忧虑,和田地区教育处的一位官员说:初中以上学生流失率一直降不下来。初中入学率本来较低,据调查,初一1个班40人,初三还有30人就不错了。

在墨玉县扎瓦乡一中,周围有11所小学,1998年有600多个小学毕业生该升初中,乡政府制定初一招550人的计划,学校准备招480人,但实际上只招了200多人。校长说,初一的学生还不正常到校,一般到校率为41%~45%,初二、初三的较高,但最高的只到80%。目前该中学入学率与到校率都是全县较差的,为此学校专门安排一个没有代课的老师召集学生,说服教育,甚至以罚款相胁,动员家长让孩子上学。

莎车县四中的学区有5个小学,其中大多数个体户的孩子,其次是农民的孩子。1998年计划初一招生400人,但由于学校教室不足,就准备录330个学生,但实际到校的只有120~200个学生。有两个村被录取的学生60余人,平均仅10~15人到校。对于经常不来的学生,从9月10日开始(9月1日开学),每天早上9点半到11点,校长率部分老师分3组到这些学生家中,叫他们上学。这样的行为一直要持续到这些学生大多自愿来上课为止。有时老师们因此而与少数家长发生争执,去年就有3个老师被打伤,派出所还出面对个别家长进行违反治安条例的教育。学生出勤率(到校率)平均为78~79%,初一50%,初二、初三依次提高。

相反小学的入学率在低年级是较高的。一般学生7岁上学,农牧区、山区可以延至8岁。但在一些乡村学校的一、二年级中,低龄学生较多,一些不到入学年龄的孩童由于家中无人管理就进入学校。乌什县苏盖提村小学一年级(1)班计划内招生44人,我们下午调查时正在上课的有47人,据说上午来校的有56人,其中12人都是不到入学年龄的5、6岁的孩子,他们以后考试及格就跟班上,否则就重上一年级。

    表2  莎车县拍其克乡玉奇科瑞克村小学四、六年级部分学生的年龄构成(人)

    9     10     11     12     13     14     合计
    四年级     女     2     4     1


    7
    男
    2
    3     1
    6
    六年级     女

    1     6     5
    12
    男
    1
    5     7     2     15

在一些被调查的学校,我们对学生到校的情况进行了随机查访(参见表3),这里并不排除在我们调查之时,少数学校已事先做过准备与安排,使学生到校率高于平日。另一方面,我们调查之时,正值9月、10月秋收时节,农民忙着收玉米、拾棉花、挖甜菜,部分缺少劳动力的家庭让年龄稍大(一般是小学四、五年级以上)的孩子帮忙;秋日气温凉爽适宜,在种棉花较少的乌什县,有些低年级男孩举行割礼,通常做割礼可请假休息15天。乌什县奥特贝希乡雅库坦村小学(广州小学,广州市政府资助建校),一年级(2)班41名学生中6人未到校,其中有5个男生请假做割礼;三年级40名学生有4人未到校,其中2人请假做割礼。这些可能使我们调查到的部分班到校率较平日更低。

  表3  部分学校若干班级的学生到校情况
    地  区     学  校     年  级     应有学生()     到校学生()     到校率
    (%)
    墨玉县扎瓦乡     第一中学     初一的7个班     347     167     48.1
    初三的2个班     106     75     70.8
    吾坦村小学     三年级的2个班     68     54     79.4
    五年级     40     26     65
    疏附县色满乡     乡中学     初一(6)班     52     45     86.5
    初二(5)班     50     40     80
    莎车县派其克乡     玉奇科瑞克村小学     一年级     35     30     85.7
    二年级     40     40     100
    阿克苏市     第五中学     初三(3)班     43     38     88.4
    乌什县     第一中学     初一的3个班     138     134     97.1
    乌什县奥特贝希乡     乡中学     初一的2个班     155     109     70.3
    初二(3)班     50     36     72
    雅库坦村小学     一年级(2)班     41     35     85.4
    二年级(1)班     34     32     94.1
    三年级     40     36     90
    苏盖提村小学     一年级2个班     74     81     109.5
    四年级(2)班     42     36     85.7
    六年级(1)班     30     20     66.7

对于辍学原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而贫困经常被认为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由于贫困,交不起杂费与书费而不能完成基础教育,或即使中学毕业甚至高中毕业,上不起学费甚高的大中专学校,不如早早不学。其次是上学没用:考不上大中专学校,还得回家干活,学的东西没有什么用;甚至就是大中专毕业了,找不上工作,也还得在家待业。在墨玉县扎瓦乡胡木单村小学,校长介绍:开学近一个月,学生的出勤率上周98%,本周94%。有2%的学生因课本费太贵交不起钱,老师一摧,就不来了。在莎车县第四中学,校长认为学生不来上学的主要原因是:(1)经济困难。学校现有贫困生140人,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0%。杂费一学期28元,收的很困难,有人说交钱就不来;(2)学手艺。家长认为孩子小学手艺较容易,长大后再学就困难了;(3)做小买卖;(4)初中毕业后上不起中专,高中学费高,还是回家,上学没有什么指望。阿克苏市第五中学的校长也说:本校贫困学生占20%,1/4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他们不愿上初中,认为中专、高中、大学的学费高,又不易找工作,想去学手艺。

我们在问卷调查中也涉及到辍学及升学率较低的原因问题。对于“您认为有些孩子辍学回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问题,维吾尔族学生家长中70.8%的人都选择了“家庭生活困难,送不起”这一条,其中将此原因做为第一位或唯一原因的占到43%;其次是“家务太重,需要孩子帮忙”。如果分别将家庭居住在市区、县镇、乡村的家长的意见进行比较,发现有所差异:市区的家庭更多地归因于家庭生活困难,而且认为孩子不愿上学的也明显较镇、村家庭多;城镇家庭,尤其是县镇上的家庭较多地希望孩子早点学门手艺;农村家庭则比其他家庭强调家庭需要孩子帮忙(参加表4)。

4  维吾尔族学生家长对学生辍学原因的看法(%)
    家庭所在区域     市     镇     村     合计
    家庭生活困难,送不起     79.3     64.1     68.5     70.8
    家务太重,需要孩子帮忙     32.9     51.3     54.3     48.4
    多上学没必要,不如早点学门手艺     25.6     41.0     6.6     18.2
    孩子不愿意上学     26.8     10.3     0.9     9.1
    女孩子不需要读书,不如在家帮忙     13.4     7.7     5.3     9.7
    其他     2.4     10.3     0.5     2.2
    人数合计(人)     82     39     197     318

老师对少数民族学生升学率较低的认识与家长对辍学的看法有共同之处,86.3%的维吾尔族老师都认为家庭经济困难(没有钱)是升学率较低的原因或原因之一,其中认为是唯一原因的占到60.6%;其次是“上中学没有用”的观念。如果以不同区域的学校为类别进行分析,92%以上的乡、镇学校老师都认为家庭经济困难是升学率的原因或原因之一,远高于市区学校的老师;市区学校的老师比其他区域的教师更多地归因于认为“上中学没有用”的观念,同意“家中缺少劳动力”原因的也更少,这些都与家长问卷调查有相似之处。对于这一个问题,在不同学校授课的老师的看法有相似与相异之处:汉族老师对各种原因选择的频次多寡排序与维吾尔族老师相似,也认为“家里没有钱”是第一位原因,但认同的比例远远少于维吾尔族老师。而对“书读多了道德观念会下降”原因的认可,汉族老师占到了11%,维吾尔族老师仅占1%,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认识的差异,或者可以说是部分汉族老师的一种主观猜测和推想,也可能是维吾尔族老师对这一话语表述有厌弃心理(参见表5)。

  5  学校老师对少数民族学生升学率较低原因的认识(%)
    学校所在区域     市     镇     乡     村     合计
    维吾尔     家里没有钱     79.5     92.9     94.0     80.6     86.3
    家中缺少劳动力     8.7     13.5     14.5     11.3     11.2
    上中学没有用     34.5     19.9     26.5     25.8     27.8
    书读多了道德观念下降     1.3     1.3     0.9     0     1.1
    其它     5.2     1.9     0     0     2.7
    人数合计()     229     156     117     62     564
    汉     家里没有钱     47.1     41.8

    44.3
    家中缺少劳动力     14.2     24.2

    18.4
    上中学没有用     24.5     26.4

    24.1
    书读多了道德观念下降     10.9     12.1

    11.3
    其它     16.0     18.7

    17.0
    人数合计()     119     91

    212

那么,中小学义务教育对南疆少数民族家庭的经济压力究竟有多大?

一般来说,完成孩子的基础教育,家庭所应承担的费用是杂费与课本费。在南疆的中小学,学校一般按照物价部门的要求收费,当时自治区教委规定,小学杂费18元,初中24元,重点学校可加收50%。在我们调查之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有所差异,但通常杂费都是较低的,在喀什、和田两地区的民族学校杂费一般更低(参见表6)。课本费的价格较高,由于民族学校课本的附加练习册以及作业本一般都不及汉校多,故课本费的数目也相对略低。在墨玉县扎瓦乡中心小学,据校方介绍:一年级一套书43元,二年级36元,五年级51元,平均一个学生一个学期用4个作业本。在喀什市三中,平均初中一学期的课本费为140多元。实际上学生们并不一定买齐所有书,在扎瓦乡吾坦村,两位家长都说自己正在读一年级孩子的书费为25元,一位说正读初一孩子的书费70元。

    表6  1998年三地区若干中小学校收取学生杂费的数目(元)
    地区     县     乡     学校     类别     杂费     备注
    和田     和田市     市第一、二小学     汉、民     15
    市第三、五中学     民、汉     20
    墨玉县
    县第二中学     汉     20
    扎瓦乡     乡中心小学     民     3     免收
    喀什     喀什市     市第三小学     民     12     以前6
    市机场小学     民汉合校
    (民语部)
    12     加电费、水费、医疗费各1元,共15元。
    市第三中学     民     16
    莎车县
    县第一小学     民     15     以前为3元,1997后经物价部门同意,增为15
    县第五小学     汉     50     杂费加本子费
    县第五中学     民     28
    拍克其乡     乡中心小学     民     3
    疏附县
    县第二小学     汉     30
    色满乡     库木艾热克小学     民     5
    乡中学     民     5     与乡里达成协定
    阿克苏     阿克苏市     市第五、七小学     民、汉     22
    市第五中学     民     30
    地区第二中学     汉     45
    乌什县
    县第一、二小学     民、汉     22
    县第一、二中学     民、汉     30
    奥特贝希乡     阿拉沙依村小学     民     10     往年6

在南疆民族学校,市区小学的杂费在20元左右,乡村小学不超过10元,中学不超过30元。有部分孩子交不起杂费。我们调查之时,开学已1月左右,莎车县第五中学的杂费只收到了60%,乌什县奥特贝希乡雅库坦村小学收到了80%,阿拉沙依村小学收到了90%。多数学校都尽可能地免去一些贫困生的杂费。喀什市第三中学的制度规定,班主任1个月内必须交齐杂费,有特困学生证明的则可免交。一学期全校最少免50-70个学生,占到全校学生的4~5%。疏附县色满乡中学杂费5元,因生活特困而被减免杂费的将近60人,占到全校学生的近6%。阿克苏市第五小学收不上杂费的占到10-15%。

课本费数量较大,支付的困难也就更多,许多教师拿出自己不多的收入帮一些孩子买书,或者设法给孩子们借书,还有来自同学之间以及社会的关怀。在喀什市第三小学,希望工程捐助15位贫困生的课本费,同时学校补助720元(1998年),老师们拿出自己的钱,同学们也各捐几角钱,帮助贫困生买书,一些单位捐助给学校的本、笔、墨等学习用具也由学校发给贫困生们;墨玉县扎瓦乡胡木单小学有44名贫困生,为帮助贫困生买课本,每个老师每学期可能支付70~90元;墨玉县扎瓦乡一中部分贫困生的课本由乡政府出钱购买;扎瓦乡吾坦村1997年人均纯收入仅786元,1998年村里有25人上初中,书费全由村里支付。但问题并没有得到全部解决。墨玉县第五中学,初中学生中买理科课本的占80%、文科课本的占60%,10%左右的学生用兄姊的旧课本,还有一些托班主任找旧课本,有5~6%的学生只能2人用一套书;莎车县拍克其乡拍克其村小学98%的学生有主课的书,60%的学生有副课的书;墨玉县扎瓦乡中心小学平均3人一套书。

在我们的家长问卷中,对学生家庭的经济收入与上学费用支出等进行了调查。有过调查经验的人都知道,问卷调查中有关家庭经济收入与支出的内容是最不易操作,而且与真实的状况可能差距甚远。因为收入与支出往往是逐日逐月累积而成,其相关行为的发生极为分散,如果没有行为发生后立即记录的明细账(如国家统计局每年都在进行的城乡人民社会经济生活的调查),事后的追溯几乎不可能达到完整无误,只能有个大致的数字;而且普通家庭的收入与支出一般属于个人隐私,调查方完全可以拒绝回答此类问题。当然,我们调查中还没有遇见过断然拒绝回答的,但确有一些人有意降低收入的数字,还有一些人实在无法说清。因此,我们在使用收入与支出的数字时,并不确信这个数字一定是准确无误的,而是作为一个参考。显然,从表7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区域,维吾尔族家庭的家庭收入与其在校学生用于上学的支出数额是不同的,按市区、县镇、农牧区排列,收入数依次减少,子女上学的费用也在减少,这些与我们通常所见的资料与结论基本相符。上学的费用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以县镇为最高,这一点与对汉族家长的调查相似:居住在市区、县镇与乡村汉族子女教育费用不仅数量更大,而且分别占到家庭收入的5.8%、12.4%与11.9%,反映出县镇家庭相对市区家庭收入较低,但对子女教育的追求并不低,这也部分地与前文中县镇家庭较多地认为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数据相符。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上学支出包括非基础教育,如上高中、大中专学校的支出,并不完全是基础教育的支出,其数值肯定大大高于中小学生的教育费用。

    表7  维吾尔族学生家庭1997年的家庭收入与上学支出的情况
    家庭所在地     城市     县镇     农牧区     合计
    家庭户数(户)     140     53     202     412*
    每户平均家庭年收入()     8484.03     6514.79     3320.23     5524.07
    每户平均子女上学费用()     578.06     484.90     207.8     372.4
    上学费用占家庭收入比重(%)     6.8     7.4     6.3     6.7
    *前三项的分类合计应该是395户。由于前者在分类统计时排除了一些无效值,故对总类直接合计时较分项合计数值大。

这样的教育支出,家庭的承受力如何?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反映出一半以上的家庭负担孩子上学有困难,但可以克服。1/4的维吾尔族家庭感到有较大困难,认为没有困难的占到近1/5,而农村家庭中“有较大困难”的比例更大,“没有困难”的比例更小(参见表8)。同样,这里也包括对非义务教育的承受能力,否则其比重将会降低。与汉族家庭相比较,后者对教育费用的承担能力相对更强一些。

8:学生家长对自己家庭负担子女上学有无困难的态度(%)
    民族     家庭所在地     有较大困难     有困难,但可以克服     没有困难     人数(人)
    维     城市     13.7     52.6     33.7     175
    县镇     12.2     58.1     29.7     74
    农牧区     26.7     57.0     16.3     251
    合计     20.0     55.6     24.4     500
    汉     7.9     53.9     38.2     178
  
家庭负担孩子上学有经济困难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对于认为自己家庭负担孩子上学有困难的家长来说,家庭收入低被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学校收费高,再次是上学的孩子多。对于学校收费高的认识,以城市家庭最高,农牧区家庭最低;有27.5%的农村家庭认为自己上学的孩子多,这在城市家庭只占到13%(参见表9)。

    表9  子女上学有经济困难的家庭的家长对困难原因的认识(%)
    民族     家庭所在地     上学的孩子多     学校收费高     家庭收入低     其他     人数
    维吾尔     城市     13.0     43.5     42.6     0.9     108
    县镇     20.8     33.3     37.5     8.3     48
    农牧区     27.5     26.1     42.0     4.3     207
    合计     22.3     32.2     41.6     3.9     363
    汉
    7.9     41.6     48.5     2.0     101

无疑,家庭未成年孩子多加重了家庭的抚养负担,也使孩子们都完成学业具有一定难度。我们对910位维吾尔族学生调查结果,家中有3-6个孩子的占到被调查学生的77%,同时所调查的420位维吾尔族家庭,平均每户有正在上学的孩子达2.25人,180户汉族家庭则有1.6人(参见表10)。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家庭子女数将有所减少,因为学龄期的子女多而造成上学困难的因素将会降低。

    表10  学生家庭每户平均在校学生数

    维吾尔     汉
    家庭所在地     市区     县镇     农牧区     合计     市区     县镇     农村     合计
    调查户数(户数     157     122     193     420     113     47     16     180
    平均在校学生数()     2.26     2.30     2.23     2.25     1.46     1.74     2.13     1.60

 总得来看,被调查的南疆三地区维吾尔族家庭中,平均7%左右的家庭收入用于子女学校教育,有相当一部分家庭(20%左右)认为让孩子上学有很多的困难而且很难克服。但就中小学基础教育来说,其难度要小于此。完成基础教育存在于家庭经济上的难点主要是课本费的交纳,这一点可以通过旧课本的循环使用加以解决,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有组织、不间断地进行城镇学生爱护课本的教育以及收集旧课本的活动,这将可能解决相当部分的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也因此而减少失学及辍学者的数量。而且国家及自治区政府近几年对南疆贫困家庭教育资助政策也解决了一批此类的困难:2000年开始,对和田地区特困学生免费提供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本。2002年5月,自治区教育厅出台我区中小学贫困学生助学金制度实施办法,其标准为,普通中小学贫困学生的课本补助,小学每生每学年55元,初中每学年100元;寄宿制中小学贫困生还可享受每学年300元的生活补助。2002年9月1日新学期开始,自治区教育厅宣布将投入5000万元向全区中小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助学金补助,以解决这些贫困学生的辍学问题。

可以肯定地说,家庭收入相对较低是造成南疆少数民族儿童失学极为重要的原因,但绝不是唯一的原因。对上学费用的承担有个经济承受力的问题,也有个心理承受力的问题,节衣缩食让子女接受教育的家庭不在少数。如果教育的受众认为教育支出远远大于收益,甚至认为教育没有收益,那么他们对教育的投入将会大打折扣,对这种支出的心理承受力就会降低。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受教育的目的不外有两种,一是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以应付生活的需要,二是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为未来享有较高质量的生活提供一个阶梯。在南疆多数群众中,这两种目的分别被细化到:识字写信算术记帐和大中专院校毕业后能有一份稳定的有工资收入的工作,而前者只要通过小学的教育就可以完成。

目前人们对小学低年级的教育是完全认可的,失学的极少。而对接受再高一层的教育就心存疑虑,认为投入不值,首先是高中及大中专学费太高,自己的家庭可能承担不起;其次为即使学业完成毕业了,也找不上工作,不能有一份稳定的有俸禄的职业,只能回家待业或务农、经商。那么与其如此,不如早早就开始务农、经商或学门手艺。在南疆社会,务农、养畜、手工业制造与经商,这些传统的生产方式依然占主导地位,而且科技含量不高,生产技术完全可以依靠传统的手段:父子或师徒通过耳濡目染、口口相传实现。在这里,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离开父辈们的生产生活环境,进入城市,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如果希望渺茫,对于初中的投入某种程度就是不值的。

在调查中,不论是维吾尔族学生和家长都表现出对孩子未来的憧憬与希望。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维吾尔族学生81%希望上大学,只有10%认为初中毕业足矣,他们认为自己的父母也有相似的希望。他们以后的理想职业是教师(30%)、干部(21%)、医生(11%)、军人(10%)。而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希望是成为干部(34%)、科学家(20%)、医生(19%)、军人(14%)和教师(9%)。在墨玉县扎瓦乡吾坦村小学五年级光线昏暗的教室(借用库房)里,孩子们挤坐在粗树枝钉起的条凳上,说自己希望进城,当老师或干部。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而目前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政策,尤其是南疆民族学校教育质量的低水平状态都使接受这类教育的门槛很高。据笔者对《新疆教育统计资料》、《新疆统计年鉴》有关数据分析,1999年,和田、喀什、阿克苏三地区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中的升学率仅为13%左右,而在农村人口占到74.8%的和田地区,1.3万余名农村初中毕业生仅有115人升入普通高中,升学率仅为0.87%。还有部分学生进入了中专。

所以说,对于学校教育价值和目的的怀疑也是南疆少数民族中失学儿童较多而且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正如表4所反映的居住在城市、县镇、乡村的维吾尔家长认为“多上学没必要,不如早点学门手艺”的分别占到25.6%、41%和6.6%;表5中27.8%的维吾尔族老师认为“上中学没有用”是少数民族学生升学率的原因。疏附县第三中学的领导说:县城附近不愿上学的人较多,有个大队的孩子在小学三、四年级就要求退学。他们想要做生意,不愿上学,极少是因为贫困。墨玉县扎瓦乡胡木单小学1998年毕业116名学生,只有9人愿意上初中,他们都是老师、干部的子女。莎车县加米小学,一至四年级的到校率高,五、六年级学生2%有时不到校,其中主要是男生,家长希望孩子们去学手艺。

要把学生吸引进学校并在学校留住,就要使人们认为接受教育是值得的。公众对价值的判断往往是功利的、短视的,尤其是在资源匮乏的状态下,他们会选择对自己来说最经济的行为。长期以来,如何使基础教育避免完全成为应试教育的铺垫,更多与当地社会生活相结合,使人们对教育有更多的选择,就一直是政府教育部门以及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目前在中小学中,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中加入职业教育的内容越来越被有关方面所强调。阿克苏教育处教研室的一位研究人员说,在阿克苏市,过去不上初中的现象较严重,不少儿童去打工、做小保姆,家在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去放羊。现在市里有的学校初中后段加入职业教育,得到了广大农民和居民的欢迎。

当然,南疆少数民族儿童失学的具体原因还有很多,如部分学校的教学设施太差,教学质量很低,或老师教不得法,难以吸引儿童入学甚至直接导致学生厌学;在部分早婚较多的地区,一些初中的女孩辍学结婚;有些家长让孩子辍学到地下讲经点学习经文等等。本文都不一一进行分析了。但是,关于儿童失学问题中还有一个必须谈到的,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政策与失学的关系问题,或者具体说就是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

众所周知,国家一直极为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普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为了尽快先后实现“普六”和“普九”,各级教育部门甚至地方政府使用各种方式促使儿童入学,提高学生的入学率和巩固率成为衡量他们工作成绩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莎车县,根据县“普九”规划,县与各乡镇签约“普九”承包责任书,确定教学质量由学校负责,到校率和改善办学条件由乡镇负责的制度,以改变那种学生大批辍学,随意离校,教师天天到学生家叫学生返校复课而导致教学效果偏低的不良现象。1995年开始,要求第一批“普九”各乡镇招生计划的完成率要达到95%以上。在疏附县,教育部门要动员适龄儿童上学,辍学者返回校园,乡政府、村委会督促学生到校,没有完成义务教育者如果不去学校上学就必须到乡里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学习。也有规定一天不上学罚款5元,增加义务工等惩罚措施。在墨玉县,为了使适龄儿童少年能够入学,1997年县乡党委、政府制订了一些奖惩措施,如一户农民家有一个孩子上初中,就减免一个劳动力的义务工;给贫困学生补助书本文具费用;小学毕业不上初中的学生,对其家长处以2000元的罚款等。有的乡镇给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奖励300元,或奖励一辆自行车,给考上中专、大学的学生奖励500-1000元等等。扎瓦乡胡木单村规定,孩子一天不去上学去罚家长10元,而199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480元。一些辍学较多或初中升学率较低的学校往往认为这是乡政府或村委会没有尽到职责。城镇领导因没有可直接控制学生家庭的资源故更难做工作。乌什县第一中学的领导说,1997年副镇长、校长走访了24名没到校的学生家庭,经动员只来了3人,以后这3人也不来了,说上学没用,不如去打工、做生意,你拿他没办法,罚款、收地等只能在农村有用。

由于对接受基础教育的强制性要求,少数地方官员或学校为避免影响工作成绩,对于失学者的数量进行隐瞒。在喀什地区,教育部门就要求将儿童的“残疾”与“失能”严格界定,让能够上学的残疾人进入课堂,指出个别乡甚至还把生病当作失能的现象。而一些人为了使孩子能够不上学,使用各种社会资源以达到合法规避的目的。和田地区教育处的一位官员说:初中生入学是下达指标的,60个小学毕业生,入学率65%左右,村里就必须送36个学生进乡中学。这以行政手段压下来,有权有势有门路的人千方百计走后门,找乡长批条子不上学。于是在南疆部分农村地区并存着两种现象:一个是有钱人的子女上学,没钱人的子女不上学,主要是指非义务制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子女上学所面临的经济困难;一个是有能耐人的子女不上学,没能耐人的子女上学,即指这种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初中阶段被强制性上学的现象。

同时,由于“普六”、“普九”工作的迅速推进,而过去的基础较差,即使资金在大量投入,学校的硬件配置,尤其是教师的配备与质量还远不能满足需求,使本来教学水平较低的民族中小学质量更不能保证。按喀什地区的“普九”规划,要在2003年完成普九任务,1996年以后要投入资金5.6亿元以增加校舍,而1995年全地区财政收入仅2.1亿元,财政支出8亿元,其中教育支出占28.8%,高于全年地区的财政收入。需要国家进一步增大扶持力度。在师资方面,要将小学近5000名不合格学历的代课教师调换成合格学历的正式教师、增加班级补充新教师以及缺编教师等项之和共需小学老师7000名,初中要新增班级2400个,需补充教师7200名,加上目前缺编教师共需初中教师9000名左右。拍克其乡中学是1992年成立的,全校50个老师近一半是从小学调来的。加之由于部分学生属强制性入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不理想。阿克苏地区教育处教研室的一位同志谈到:这几年普六、普九力度大,学生到校率提高,但一些人断断续续地学,有的小学6年毕业还是半文盲,有些就只挂空名,没有到学校,到时拿毕业证。

可以说,在初中入学率、巩固率问题上,政府的标准、学校的能力以及最后主动升学的学生的数量差别之大,体现了政府对发展受教育者数量的要求超出了现实需求,这也是初一入学率较低的原因之一。对基础教育的强制性推动目的是为了迅速促进国民素质的发展,提高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机会均等的主张,其中就包括使小学教育成为免费的或强迫的教育,使所有人都能接受各式各样的中等教育。但教育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与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处理应该慎重。以南疆目前的情况,如果政府不能提供更多的教育优惠政策(譬如给更多的贫困学生免杂费、课本费),不能尽快普遍提高民族学校基础设施、教师合格率以及教学管理水平,不能更多地满足初中阶段的多种教育,那么对于入学数量的强制性要求很难避免教育质量总体下降的趋势,儿童的失学问题也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学校教育的发展,简单地可以用两个指标来表示,一是质量的发展,提高受教育者的受教育层次及其合格率;一是数量的发展,提高受教育者的普及率。前者可以归为精英教育,后者着眼于大众教育(或称国民教育)。两者可以相互促进,由精英教育提升大众教育,而大众教育则给精英教育奠定基础。但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往往不能兼顾。基础教育固然应该保证更多的人接受教育,目前政府部门强力推动的“普六”、“普九”,就是以迅速发展大众教育为目的。同时,公众却以精英教育为目标,要求孩子不断提升受教育层次,对学校的教育质量极为苛求。社会对精英的承认,就业市场对精英的需求,使得缺少培养精英能力或环境的边远地区农民对接受大众教育也缺少动力。因此,大众教育应该解决面向大众的问题,使其真正成为一种现实的需求,并使受教者有能力享受,儿童失学的问题才会得到解决。

以下是墨玉县扎瓦乡农民对自己孩子上学的态度以及他们对教育看法的几个简单的个案:

农民一: 50岁,小学文化,担任某村支书已33年。全家10口人,8个孩子,其中1个儿子农校毕业,有5个女儿都是小学毕业,没有上初中。认为初中学生费用高,考不上学还是要回家,所以不愿让孩子上初中。就是上学回来也找不到工作。儿子毕业已回来两年,学蚕桑专业,在这儿用不上。给儿子花了很多钱,到县里盖章子,找人帮忙,还是找不上工作,只能回家。当农民也需要学文化。但当前的社会,农民学文化的环境、条件不好,考上承担不了费用,学成回来又没有单位。

农民二:45岁,初中文化。全家3口人,夫妻及一个儿子。经常去上海做葡萄干生意,平均一年可挣1.5万元左右,有时生意好可挣2万元。1995年儿子中学毕业,本准备让他考中专,以后当干部、教师,但没考上,当年这里只有一个孩子进了中专。他没有让儿子上高中,认为当地教学质量有问题,读了高中是否能考上大学也难说,何况有些人可能做手脚,农民没有办法。要是上了高中考不上大学,还得回来,不如学手艺、干活。他说:如果孩子能考上大学,我们就不盖房了(据说新建不久的宽敞漂亮的住房耗资5.5万元),住帐篷也要让孩子上学。建议上级更多照顾墨玉县招生。

农民三:31岁,妻28岁,都是小学毕业,有4个孩子(3女1男,为要一个男孩,超计划生育,被罚款),长女(11岁)和次女(7岁)分别上一年级、五年级。全年上学费用共要100元。1997年全家收入2000元,仅医疗、水、电等就支出了1200元。开学20多天,两个上学的孩子只分别交了18元和12元,书费没交齐,准备以后再交。希望孩子将来还是学点手艺,让儿子织地毯,女儿学裁缝。学习好,考上大学,回来还是没有工作,没用!

农民四:44岁,小学毕业,木匠。妻40岁,初一时退学,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都不好好学习,现在她的同学都当上了老师,很后悔,要是当初继续上学就好了。夫妻皆上过扫盲班,懂老文字。家庭生活在当地属中等水平。有3个孩子。长子18岁,小学毕业后跟阿訇学宗教,1997年考上政治学校(宗教学校),一年要交1200元学费,每月还要给100元的生活费。女儿13岁,小学毕业,没上初中。次子8岁,上小学一年级,留了1级。书本费25元,已经交了10元,准备以后再交。妻子认为读书有用,学一点知识,懂一些国家政策,但上学有困难。大儿子上学完全是自费,以后想做宗教职业者。希望小儿子以后上高中,上大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