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1月 19, 2013

他们为什么抗拒对中国的认同?

作者:励轩(“政见”观察员)
来源:http://cnpolitics.org/2013/11/national-identity/

自从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无论是国民党政权还是共产党政权都试图利用这一概念来团结中国境内的不同族群,以维系族群多样化国家的统一。然而,这一政策虽然在某些族群中看起来比较成功,可是在另一些族群中却遭到了反抗。为什么北京的中国国家认同构建政策在一些族群中较为成功,而在另一些族群中并不那么成功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政治和国际关系系讲师韩恩泽博士在其新出版的著作《抗争与适应:中国国家认同的政治》一书中进行了探讨。

韩恩泽博士认为,国际因素在国家认同政治的抗争和适应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在境外有同族的族群来说,他们的策略取决于自己与境外同族的比较以及是否有来自境外的支持。如果一个族群认为他们的境外同族拥有更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机会,并且这一族群还可以得到来自境外的支持,那么他们就更倾向于对中国国家认同构建政策采用抗争策略进行应对。如果一个族群认为他们的境外同族拥有更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机会,但没有获得境外支持,那么族群成员更倾向于移居到境外同族所居住的地方。相反,如果一个族群不认为境外同族拥有更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机会,但他们获得了境外支持,那么这一族群更倾向于满足国内的文化自治。如果一个族群既不认为境外同族拥有更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机会,也没有获得境外支持,那么他们就更倾向于适应新的国家认同,寻求融合甚至同化。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韩恩泽博士依次检视了中国境内以下五个族群的情况:维吾尔人、朝鲜族、蒙古族、傣族和藏人。韩恩泽博士认为,中国境内维吾尔人对中亚和土耳其的看法导致了他们对北京的不满,因为他们认为土耳其和苏联时代的中亚在各方面条件上要比中国新疆优越,同时维吾尔人也获得了来自苏联、美国、土耳其等国的境外支持。因此,维吾尔人在对待北京的中华民族构建政策时,采用了抗拒策略。

朝鲜族在境外有一个在经济方面非常强劲的境外同族韩国,这吸引了他们中很多人移民韩国或韩国投资集中的中国城市,然而由于他们缺乏境外支持,甚至还会受到来自韩国人的歧视,他们在看待“故国”韩国(包括朝鲜)和“祖国”中国的关系方面显得很矛盾。

内蒙古的蒙古族虽然认为独立的蒙古国在政治和文化自由方面比较优越,但蒙古国并没有给他们展现出强劲和吸引人的经济模式,它也不能给蒙古族提供境外支持。因此,尽管存在一些试图在政治上动员蒙古族的团体,然而蒙古族并不像维吾尔人和藏人那样积极的抗拒中华民族认同。

和蒙古族一样,西双版纳的傣族已经进一步融入中国的主体政治,他们对自治的诉求仅限于文化方面。邻国缅甸、老挝的政治和经济动荡更使傣族人意识到作为中国公民的好处,并强化了他们寻求同化的意愿。

西藏的案例则被韩恩泽博士特别提出来用于说明国际援助是如何影响藏人民族主义者的政治动员的。他认为国际因素在过去六十多年的藏人抵抗运动中确实扮演了重要角色,国际援助的存在和缺乏与藏人民族认同运动的兴起和衰落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韩恩泽博士认为,他的书可以为中国政府提供两方面的启示。

首先,如果中国政府想要阻止族群分离主义,那就应该提高中国边疆地区各族群的生活水平——不仅要改善少数族群的经济状况,还要关注他们的政治和文化情感,以缩小少数族群和境外同族在各方面的差距。中国政府还应该为少数族群提供更大的政治和文化表达的空间,缓解少数族群特别是藏人和维吾尔人在人口失衡和文化同化方面的担忧。

其次,中国政府应该努力切断特定族群受到的境外支持或者至少阻止此类问题的国际化。最近的情况表明,中国政府似乎已开始运用一些外交政策来干预一些少数族群受到的境外支持。如果此类政策持续下去,将会限制持异议少数族群的国际空间。在跟国内族群的潜在支持者改善外交关系时,中国政府必须仔细考量自己的利益。也许中国在跟美国和欧盟国家打交道时无法收获更多,因为后者已经出于政治和战略考量有了很大兴趣支持中国境内持异议的少数族群,但中国政府还是可以在与其它国家的外交中取得实质性进展,比如尼泊尔和中亚国家。

与以往境外许多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作品不同,韩恩泽博士并没有将中国境内部分少数族群的不满仅仅归因于中国政府的政策,而是将少数族群对自己在国内处境的判断和来自境外的支持联系起来分析少数族群的抗争和适应,这是研究视角的创新。此外,韩恩泽博士在书中利用比较方法来检视中国境内五个族群对中国国家认同构建政策的反应,这在以往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学术成果中也较少被使用。然而,尽管韩恩泽博士为完成这本书已经进行了不少的田野调查工作,但他如果能够提供更具体的实证案例,比如用具体的访谈记录或问卷调查结果来佐证维吾尔人认为土耳其和苏维埃中亚比新疆更好,那会使他的论据更有说服力。进一步的,如果韩恩泽博士能够运用除了汉文和英文之外的多语种材料,也将丰富书中的论据。

【参考文献】
Han, Enze (2013) Contestation and Adaptation: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Chin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感谢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昝涛博士,本文的完成获益于我们对此书的讨论。感谢原书作者韩恩泽博士对本文相关术语翻译提出的修改意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