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7月 22, 2015

課程名稱:近代中國邊疆史

授課教師:吳啟訥 

———————————————————————— 

課程概述: 

清朝以少數民族的身分入主中原,為了加強滿洲貴族統治中國的合法性,同時聯合北亞、中亞與青康藏高原的遊牧民族,共同牽制在文化和經濟、社會實力上處於優勢的漢人,必須建立一套有說服力的民族論述和有效的民族政策。清世宗在《大義覺迷錄》中,重新詮釋儒家的「天下」思想與「華夷」思想,建立了近代中華民族論述的雛型。 

面對19世紀中期西方的入侵和王朝內部的動蕩,部分漢人知識分子傾向接受這一帶有包容性質的民族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五族共和」的主張。而主張排滿的革命派,在新建立的民國面臨繼承清帝國領土遺產的問題時,最終亦選擇接受一度被他們排斥的「五族共和」論。北洋政府不僅在「五族共和」的口號下,繼承了清朝的「理藩」政策,更利用外交手段,令各國在承認了中華民國對滿洲、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的主權或「宗主權」。 

國民政府將「五族共和」論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宗族」論,同時承繼了北洋時期的內政與外交遺產,成功制止了新疆等地的分離主義傾向。 

中共則一方面從被迫在邊遠地區活動的經驗以及建政後統治大陸的經驗中,發展出「民族識別」的分類法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論述,另一方面亦從清朝、中華民國與蘇聯的經驗中,發展出「民族區域自治」的設計,最終經由以推廣民族區域自治為名義的過程,達成「眾建以分其勢」的效果,達成對內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的實質控制。 

———————————————————————————— 

課程目標: 

本課程擬從近代中國從「大義覺迷」到「五族共和」,再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論等民族論述的角度切入,介紹與探討近代中國民族政策的形成、演變過程及其特徵,幫助學習者從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角度認識近代中國的形成。 

1. 能夠了解歷史學發現暨研究族群議題的方法; 
2. 了解近代邊疆政治及族群史的重要議題與史料來源; 
3. 了解近代中國族群和邊疆政治若干重要議題的內部線索、外部線索與各議題間的相互關聯; 
4. 養成從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角度思考中國近代轉型問題的能力。 

————————————————————————————————————

參考書目 

1,2週: 
1. Dikotter, Frank, 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 (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 
2.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1997) 
3. 王明珂,《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台北:允晨文化,2006) 


3,4週: 

4. 松本ますみ,《中國民族政策の研究》(東京:多賀,1999) 
5. 王柯,《民族與國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5,6週: 
4. 松本ますみ,《中國民族政策の研究》(東京:多賀,1999) 
5. 王柯,《民族與國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7,8,9週: 
4. 松本ますみ,《中國民族政策の研究》(東京:多賀,1999) 
5. 王柯,《民族與國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10週: 
6. 李國棟,《民國時期的民族問題與民國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1,12,13週: 
6. 李國棟,《民國時期的民族問題與民國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7. 趙學先等,《中國國民黨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 

14,15週: 
8. Liu, Xiaoyuan, Frontier Passages : ethnopolitics and the rise of Chinese communism, 1921 - 1945 ( Washington, D.C. :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2004 ) 

16,17,18週: 
9. Dreyer, June, China’s Forty Millions : Minority Nationalities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 ) 
10. 費孝通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11. Gladney, Dru C., Dislocating China: Reflections on Muslims, minorities, and other subaltern subjects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 

—————————————————————————————— 

指定閱讀 

1,2週:1. 馮客著,楊立華譯,《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南京 : 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3,4週:2. 楊策、彭武麟主編,《中國近代民族關係史 (1840-1949) 》(北京 : 中央民族大學,1999)。 

5,6週:2. 楊策、彭武麟主編,《中國近代民族關係史 (1840-1949) 》(北京 : 中央民族大學,1999)。 

7,8,9週:2. 楊策、彭武麟主編,《中國近代民族關係史 (1840-1949) 》(北京 : 中央民族大學,1999)。 

10週: 3. 吳啟訥,〈面對以漢人為主體的中華民國──少數族群在辛亥變局前後的困境與抉擇〉 

11,12,13週:4. 吳啟訥,〈中華民族宗族論與中華民國邊疆自治實踐〉 

14,15週:6. 吳啟訥,〈人群分類與國族整合──中共民族識別政策的歷史線索和政治面向〉,收入余敏玲主編,《兩岸分治:學術建制、圖像宣傳與族群政治 (1945-200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 

16,17,18週:5. 吳啟訥,〈民族平等與中央集權──1950 年代中共的民族識別和民族區 域自治政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65(2009年9月),頁 81 – 137。 
6. 吳啟訥,〈人群分類與國族整合──中共民族識別政策的歷史線索和政治面向〉,收入余敏玲主編,《兩岸分治:學術建制、圖像宣傳與族群政治 (1945-200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 
7. 吳啟訥,〈從「國中之國」到「省中之省」──1949 - 1955年伊寧與北京在新疆民族自治問題上角力的背景、過程與結果〉。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主辦《兩岸發展史研究》第4期(2007年12月),頁217 – 275。 

———————————————————————————————— 

單元主題 

第1週:專題一、〈大義覺迷錄〉中的民族論述 

第2週:專題一、〈大義覺迷錄〉中的民族論述 

第3週:專題二、從後金到清初的民族經驗:滿洲人處理與通古斯各部落、蒙古、朝鮮及漢人關係模式的形成;清初與喀爾喀、厄魯特、準噶爾、西藏與西南部民族大走廊各部落的關係。 

第4週:專題二、從後金到清初的民族經驗:滿洲人處理與通古斯各部落、蒙古、朝鮮及漢人關係模式的形成;清初與喀爾喀、厄魯特、準噶爾、西藏與西南部民族大走廊各部落的關係。 

第5週:專題三、漢人在清朝體制中的角色;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清朝=中國」認同的形成;維新派「五族立憲」的思想及其與革命派「排滿」主張之間的爭論與結果。 

第6週:專題三、漢人在清朝體制中的角色;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清朝=中國」認同的形成;維新派「五族立憲」的思想及其與革命派「排滿」主張之間的爭論與結果。 

第7週:專題四、19世紀中期以來清朝與共和中國邊疆民族的民族主義思潮與分離運動。 

第8週:專題四、19世紀中期以來清朝與共和中國邊疆民族的民族主義思潮與分離運動。 

第9週:專題四、19世紀中期以來清朝與共和中國邊疆民族的民族主義思潮與分離運動。 

第10週:專題五、「五族共和」與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的邊疆民族政策及維 護中國主權的外交努力。 

第11週:專題六、從孫中山的「同化」思想到蔣介石的「中華民族宗族論」。國民政府在內蒙古和東部藏區的行省化措施;兩次東突厥斯坦獨立建國努力的挫敗。 

第12週:專題六、從孫中山的「同化」思想到蔣介石的「中華民族宗族論」。國民政府在內蒙古和東部藏區的行省化措施;兩次東突厥斯坦獨立建國努力的挫敗。 

第13週:專題六、從孫中山的「同化」思想到蔣介石的「中華民族宗族論」。國民政府在內蒙古和東部藏區的行省化措施;兩次東突厥斯坦獨立建國努力的挫敗。 

第14週:專題七、史達林民族學說和近代中國民族思想對中共的影響;中共民族政策在實踐中的形成。 

第15週:專題七、史達林民族學說和近代中國民族思想對中共的影響;中共民族政策在實踐中的形成。 

第16週:專題八、中共「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設計與實踐 

第17週:專題八、中共「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設計與實踐 

第18週:專題八、中共「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設計與實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